2025年小米汽车用的什么电池

2025-05-06 14:04:26  阅读 32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小米汽车在电池技术的应用上呈现出多元化布局,覆盖了从磷酸铁锂到固态电池的全技术路线,同时通过双供应商策略和自研技术实现了性能与成本的平衡。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车型电池配置


1. 小米 SU7 Ultra(旗舰性能版)


  • 电池类型: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三元锂)
  • 技术亮点

    • 能量密度:成组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CLTC 续航 800 公里以上。
    • 快充能力:10 分钟充电可补充 400 公里续航,兼容 800V 高压平台。
    • 安全性:采用 CTP(Cell to Pack)技术,减少模组结构,配合 14 层物理防护(3 层顶部支撑 + 8 层底部防护),通过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

  • 市场定位:主打赛道性能,零百加速 1.97 秒,目标用户为追求极致驾驶体验的高端市场。

2. 小米 SU7 Pro/Max(中高端智能版)


  • 电池类型

    • Pro 版:宁德时代神行电池(磷酸铁锂),容量 94.3kWh,CLTC 续航 750 公里。
    • Max 版: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三元锂),容量 101kWh,CLTC 续航 850 公里。

  • 技术亮点

    • 温控系统:搭载小米自研「铠甲电池系统」,通过液冷 + 相变材料双重控温,冬季续航保持率提升 20%。
    • 智能化:支持 AI 动态能耗管理,根据驾驶习惯优化电池输出策略。

  • 市场定位:面向家庭用户和商务场景,兼顾长续航与智能座舱体验。

3. 小米 SU7 标准版(性价比主力车型)


  • 电池类型: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与弗迪(比亚迪)刀片电池随机混装
  • 技术参数

    • 容量:73.6kWh,CLTC 续航 700 公里。
    • 快充: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支持 400V 平台。

  • 策略解析

    • 产能保障:双供应商模式应对 2025 年 12 万辆交付目标,降低供应链风险。
    • 用户体验:虽然电池供应商随机分配,但官方承诺两种方案在续航、质保、快充等核心指标上完全一致。


二、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1. 麒麟 5.0 固态电池(SU7 Pro + 专属)


  • 技术突破

    • 能量密度:500Wh/kg(传统液态电池约 250Wh/kg),体积减少 40%,实现 CLTC 续航 1200 公里。
    • 安全性:消除液态电解质,热失控风险降低 90%,通过针刺后 6 分 12 秒才发生热失控,远超国标要求的 5 分钟不起火。
    • 快充能力:12 分钟充电 80%,支持 1000V 超充。

  • 量产进展

    • 交付时间:2025 年 Q3 开始交付,首批仅供应 SU7 Pro + 高配版。
    • 产能规划:宁德时代南京工厂专线生产,月产能 1.2 万组,2026 年目标成本下降 30%。


2. 半固态电池测试车型


  • 技术路线:采用 “固液混合” 方案(电解液含量<10%),兼容现有 800V 高压平台。
  • 参数指标

    • 容量:135kWh,CLTC 续航 1100 公里。
    • 快充:12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 应用范围:2025 年 Q1 完成冬季极寒测试(-30℃续航保持率 82%),计划 2025 年 Q4 扩展至 SU7 Max 车型。

三、供应链与技术合作


1. 核心供应商


  • 宁德时代:供应麒麟电池、神行电池及固态电池,占据小米高端车型 70% 以上份额。
  • 弗迪电池:提供刀片电池,主要用于 SU7 标准版,占比约 30%。
  • 清陶能源:联合开发硫化物固态电池,目标能量密度 400Wh/kg 以上,计划 2027 年量产。

2. 自研技术


  • BMS 系统:自研电池管理芯片,支持毫秒级异常检测,配合 AI 算法优化电池寿命(循环次数提升至 3000 次,约合 100 万公里)。
  • 热管理:小米澎湃 OS 2.0 整合电池温控策略,通过 124 级加热方案提升低温性能。

四、市场策略与用户权益


1. 价格分层


  • 标准版:52.99 万元起,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吸引 BBA 56E 用户(占比超 50%)。
  • Pro/Max 版:79.99 万元起,主打长续航与智能驾驶。
  • Ultra 版:81.49 万元起,定位赛道性能旗舰。
  • Pro + 固态版:预计 120 万元以上,面向科技尝鲜用户。

2. 用户保障


  • 质保政策:全系三电终身质保,固态电池首任车主额外享受 10 年 / 30 万公里衰减超 70% 免费更换。
  • 补能网络:接入特斯拉超充、小鹏 S4 等第三方网络,覆盖全国 95% 以上高速服务区。

五、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1. 技术引领:小米 SU7 Ultra 的固态电池量产将推动国产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倒逼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加速半固态电池迭代。
  2. 成本挑战:固态电池成本约占整车 35%,小米通过干法电极工艺降低 20% 成本,但短期内仍需依赖高端车型分摊研发投入。
  3. 全球化布局:2025 年 Q4 计划进入欧洲市场,SU7 Ultra 已在德国完成认证,未来将根据当地政策调整电池配置(如欧洲版可能搭载 LG 新能源电池)。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电池技术呈现 “高端固态化、中端高效化、入门普惠化” 的格局,通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链巨头的深度合作,以及自研技术的突破,实现了性能、安全与成本的平衡。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同预算和需求的用户均可找到适合的车型,而固态电池的量产则标志着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引领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852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