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研发中心布局呈现 **“双核心驱动”** 的全球化战略格局,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德国慕尼黑两地,同时在供应链合作与技术协同领域展开深度布局:
一、北京研发中心:技术攻坚与生态整合
核心定位:小米汽车的全球研发总部,承担底层技术研发、智能生态整合及国产化供应链管理。
- 技术方向:
- 自动驾驶:基于全栈自研的「小米澎湃智驾」系统,覆盖高速 NOA、城区 NOA 及无图方案,2025 年已实现端到端大模型的全量推送。
- 智能座舱:整合小米生态链资源,打造「人车家全生态」交互系统,支持跨设备无缝互联。
- 三电技术:聚焦 800V 高压平台、CTB 电池一体化技术及碳化硅电驱系统,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 设施规模:
- 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总投资 630 亿元,包含实验楼、电池车间及智能驾驶测试跑道,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
- 毗邻北京奔驰、采埃孚等企业,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
二、慕尼黑研发中心:欧洲市场的「桥头堡」
核心定位:小米汽车的欧洲技术前哨站,专注于高性能车型研发、本地化适配及供应链整合。
- 战略意义:
- 地理优势:选址慕尼黑,与宝马总部隔街相望,距保时捷研发基地仅 800 米,深度融入欧洲汽车工业生态。
- 人才争夺:从宝马、保时捷等企业挖角核心技术团队,包括前宝马底盘技术主管 Rudolf Dittrich(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及 F1 背景工程师,目标组建 500 人研发团队。
- 技术方向:
- 高性能车型:开发 SU7 Ultra 运动版,对标保时捷 Taycan,计划 2026 年实现欧洲本土化生产。
- 供应链本地化:联合德国舍弗勒、博世等企业,目标 2026 年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超 40%,并筹建海外超级电池工厂。
- 合规与政策:组建欧盟合规团队,通过匈牙利中转规避碳关税,同时洽谈收购罗马尼亚工厂以降低生产成本。
三、技术协同与生态布局
- 全球技术共享:
- 北京与慕尼黑研发中心通过「云协作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例如慕尼黑团队开发的底盘调校算法可实时同步至北京进行仿真测试。
- 自动驾驶技术采用「双轨制」:北京主导算法研发,慕尼黑负责欧洲复杂路况的场景库构建。
- 合作伙伴网络:
- 能源领域:与能链智电合作构建充电网络,用户可通过车机系统无缝接入全国 115 万把充电枪。
- 智能驾驶:投资深动科技(DEEPMOTION TECH),强化激光雷达感知与高精地图技术。
-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北京研发中心获北京市「3 个 100」重点工程支持,享受税收优惠及人才引进补贴。
- 慕尼黑研发中心受益于德国政府的电动车研发补贴及欧盟「禁燃令」政策红利。
四、未来扩张计划
- 亚太布局:网传小米计划在印度尼西亚或泰国设立东南亚研发中心,主攻右舵车型及电池回收技术,但尚未有官方确认。
- 北美市场:通过投资硅谷初创企业(如自动驾驶公司 Zoox)间接获取技术资源,暂未设立实体研发中心。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研发中心以北京为技术根基,慕尼黑为欧洲支点,形成「本土攻坚 + 全球突破」的双轮驱动模式。这种布局不仅加速了小米在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核心领域的技术迭代,更通过本地化研发深度渗透欧洲高端市场,为其「2027 年全球前五车企」的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