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仍集中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目前尚未有官方确认的小米汽车工厂建设计划。以下是结合最新动态的详细说明:
一、北京工厂:核心产能布局
- 一期工厂现状
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实际产能已大幅提升,2024 年交付量突破 13.5 万辆。2025 年 3 月,雷军宣布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一期工厂通过双班生产模式进一步释放产能,日产能最高达 800 台,月交付量稳定在 2 万辆以上。
- 二期工厂进展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占地 52 公顷,于 2024 年 7 月开工,计划 2025 年 6 月竣工,8 月正式投产。二期同样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北京双工厂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主要支持 SU7 Ultra、YU7 等新车型生产。目前二期已进入设备进厂阶段,预计最快 2025 年三季度实现量产。
二、武汉工厂:产能扩张传闻与挑战
- 合作谈判动态
自 2021 年起,小米与武汉的合作传闻持续发酵。2025 年 3 月,界面新闻报道称湖北省政府正推动小米与东风汽车的合作,计划利用东风云峰工厂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代工生产。该工厂具备多车型生产能力,目前已入驻小米生产管理团队。但双方在合作模式上存在分歧,东风不愿仅作为代工厂,且涉及岚图品牌补贴政策调整,谈判仍在进行中。
- 供应链布局信号
供应商动作显示合作可能加速:上海本特勒汇(武汉分公司)已备案小米 N3 车型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暗示武汉工厂或与第三款车型相关。若合作达成,武汉有望成为小米覆盖华中、华南市场的重要基地,与北京形成互补。
三、上海的角色: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 供应链协同
上海是小米汽车供应链的重要节点,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华域视觉(车灯)等供应商已深度参与小米 SU7 生产。此外,上海松江区的小米物流中心承担华东地区订单分发,每日最高出货量超 2 万台。
- 政策环境
上海市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政策延续免费专用牌照、财政补贴等支持措施,但主要聚焦消费端,未直接提及生产端扩产激励。相比之下,北京、武汉等地通过土地优惠、产能合作等方式更积极吸引车企投资。
四、上海建厂的可能性分析
- 优势与挑战
上海拥有成熟的汽车产业链、高端人才储备和港口物流优势,理论上适合建设工厂。但土地成本高、产能竞争激烈(如特斯拉、上汽)可能限制小米在此布局。目前小米更倾向于通过现有工厂扩产(北京)和盘活存量产能(武汉)快速提升交付能力,而非新建基地。
- 用户可能的信息混淆
上海曾在 2024 年一季度因小米 SU7 热销带动北京汽车产量超越上海,但这是消费端表现,与生产端无关。此外,小米 SU7 部分零部件由上海供应商提供,但生产环节仍集中在北京。
五、总结与建议
- 当前明确信息
- 北京双工厂(一期 + 二期)是 2025 年小米汽车产能主力,总产能 30 万辆 / 年,预计覆盖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武汉工厂处于合作谈判关键期,若落地将成为第二生产基地,但官方尚未官宣。
- 上海目前无小米汽车工厂建设计划,主要承担供应链和物流功能。
- 未来动态建议
若小米计划在长三角布局生产基地,可能优先考虑苏州、无锡等成本更低的城市,而非上海。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或湖北省 / 武汉市发改委的产业合作动态,以获取武汉工厂进展的第一手信息。对于上海,可重点跟踪供应链合作深化(如电池、芯片本地化)而非工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