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在国内有几个工厂

2025-05-06 14:12:35  阅读 12 次 评论 0 条

截至 2025 年,小米集团在中国的工厂布局已形成 “手机 + 汽车 + 家电” 的全产业链矩阵,覆盖北京、武汉等核心城市,同时通过自研与代工结合的模式强化产能。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梳理:

一、已投产的核心工厂


  1. 北京昌平智能工厂(手机制造)

    • 定位:小米首个规模化自有手机工厂,年产能 1000 万台,主要生产高端旗舰机型(如小米 14 系列、MIX Fold 4 折叠屏手机)。
    • 技术亮点: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70% 以上工序由智能机器人完成,日均产量达 3 万台,生产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 40%。
    • 战略意义:2024 年投产后,小米高端机型的自研自产比例从不足 10% 提升至 35%,显著降低对富士康等代工厂的依赖。

  2. 北京亦庄汽车工厂(新能源汽车)

    • 产能规划:分两期建设,一期设计产能 15 万辆 / 年,二期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 月投产,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
    • 生产车型:一期生产小米 SU7 系列,二期将投产 SUV 车型 YU7。2025 年 1-4 月,SU7 交付量已突破 10 万辆,4 月单月交付超 2.8 万辆。
    • 技术创新:采用 9100T 大压铸设备,车身零部件减少 70%,生产周期缩短 50%;电池车间实现 100% 自动化,每 76 秒下线一台整车。

  3.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智能家电)

    • 建设进度:2023 年 8 月签约,2024 年 1 月封顶,2025 年 11 月正式投产,2026 年大规模量产。
    • 产能规划:初期释放 300 万台年产能,聚焦空调生产(100-150 万台),后期扩展至电视、洗衣机等品类,总产能达 600 万台。
    • 研发协同:配套建设 100 余间实验室,实现 “研发 - 测试 - 生产” 闭环,空调压缩机、洗衣机直驱电机等核心部件将在此实现自研自产。


二、潜在工厂与战略布局


  1. 武汉科技园(研发与生产结合)

    • 功能定位:占地 14.2 万平方米,2025 年投入使用,涵盖小米武汉总部、研发中心及部分中试生产线。
    • 产能补充:虽未明确独立工厂,但通过与光谷产业集群协同,承担 IoT 设备(如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的小规模生产。

  2. 郑州智能工厂(规划中)

    • 前期动态:2022 年曾传出小米计划在郑州建设智能工厂,但截至 2025 年 5 月,官方未公布具体投产时间,可能仍处于筹备阶段。

  3. 山西交付中心(非生产基地)

    • 功能定位:太原交付中心 2024 年 3 月开业,负责山西及周边市场的汽车销售与售后,年营收已突破 3 亿元,但不涉及生产环节。


三、工厂类型与产能对比


工厂名称类型年产能核心产品技术特点
北京昌平工厂手机1000 万台小米 14 系列、MIX Fold 4全自动化产线,AI 质检
北京亦庄工厂汽车30 万辆SU7、YU7大压铸工艺,76 秒下线一台整车
武汉家电工厂家电600 万台空调、电视、洗衣机自研压缩机,柔性生产线

四、产能扩张的战略意义


  1. 成本控制:自建工厂使小米手机毛利率提升 3-5 个百分点,汽车生产成本降低 15%(如 SU7 通过自研压铸设备,车身成本减少 8000 元 / 台)。
  2. 供应链安全:关键零部件(如手机芯片、汽车电池)的自研自产比例提升至 40%,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3. 生态协同:手机、汽车、家电工厂的数据互通,推动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落地,例如 SU7 与小米智能家居的 2000 + 交互场景。

五、未来挑战与风险


  1. 产能利用率:北京汽车工厂一期产能利用率已达 200%,二期投产后需避免产能过剩。
  2. 技术迭代:家电工厂需在 2026 年前实现压缩机自研量产,否则可能面临核心部件依赖外部供应的风险。
  3. 市场竞争:手机市场份额回升至 16%(2025 年 Q1),但华为、荣耀等对手持续施压,需通过产能优势巩固地位。

综上,2025 年小米在国内已形成三大核心工厂(北京 2 个、武汉 1 个),并通过研发与生产协同构建全产业链生态。这一布局不仅提升了供应链控制力,也为其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产能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860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