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劳动法》及 2025 年最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企业安排员工加班需依法支付加班费。结合小米当前的用工政策和公开信息,其加班费支付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生产类岗位(如普工、操作工)
- 明确执行法定标准
从小米 2025 年的招聘信息(如 BOSS 直聘、智联招聘)来看,生产岗位的加班工资计算清晰:
- 平日加班:1.5 倍工资(如深圳某岗位时薪 18 元,平日加班为 27 元 / 小时);
- 周末加班:2 倍工资(如邵阳某岗位时薪 25 元,周末加班为 50 元 / 小时);
- 法定节假日:3 倍工资(如深圳某岗位时薪 36 元,法定假日加班为 108 元 / 小时)。
此类岗位通常采用 “标准工时制”,且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了加班费计算方式,符合法律要求。
- 考勤与发放规范
生产岗位的考勤管理较为严格,加班需通过系统审批,工资按月发放(如每月 20 日发放),且离职时可结清所有工资。部分岗位还提供夜班补贴(如 20 元 / 晚)、高温补贴等福利。
二、研发 / 管理类岗位(如工程师、产品经理)
- 隐性加班与工时争议
尽管法律要求支付加班费,但小米部分核心业务部门(如手机研发、汽车业务)存在以下现象:
- 高强度工时:员工爆料日均工时达 11.5-15 小时,远超法定 8 小时标准。例如,上海某部门要求 “早 9 晚 8:30” 在岗,实际工作时间约 10-11 小时。
- 变相施压:通过工时排名、绩效绑定等方式迫使员工 “自愿加班”。例如,江苏某员工日均 12 小时仍因 “排名靠后” 被约谈,北京员工需提交工时不足说明。
- 请假补工时:若员工请假 1 天,需在后续补足 17.5 小时工时,形成 “债务式加班”。
- 加班费支付存疑
- 标准模糊:部分岗位未明确加班费计算基数,可能仅以基本工资而非全额工资为基准,导致实际支付低于法定标准。
- 调休替代:休息日加班可能优先安排补休而非支付 2 倍工资,涉嫌违反《劳动法》第 44 条。
- 外包员工歧视:外包员工需每日 “硬达标” 11 小时,未达标即被约谈或开除,且合同中可能未明确加班费标准。
三、法律风险与维权路径
- 违法性分析
- 超时用工:按日均 11.5 小时计算,月均工时达 287.5 小时,远超法定 174 小时上限。即便采用综合工时制,也需经劳动部门审批,而小米未公开相关备案信息。
- 变相强迫加班:通过工时排名、绩效威胁等隐性手段施压,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第 31 条禁止变相强迫加班的规定。
- 员工维权建议
- 保留证据:包括考勤记录、加班审批单、约谈录音、工资条等,可作为仲裁证据。
- 向劳动监察投诉:北京、上海等地劳动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员工可拨打 12333 热线或通过 “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 举报。
- 集体协商:通过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与企业协商,推动制定合法工时制度。
四、行业对比与监管趋势
- 互联网行业共性
小米的加班问题并非孤例。2025 年国家发改委已出台政策禁止违法加班,美团、大疆等企业推行 “强制下班” 制度,而小米的高压政策被指 “背离科技企业人文关怀”。
- 监管加强
- 2025 年劳动法修订:明确 “隐形加班”(如居家办公、线上沟通)的工时认定标准,要求企业支付足额报酬。
- ESG 披露要求:港交所、上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员工权益保障情况,小米 2024 年 ESG 报告删除 “弹性工作制” 表述,可能引发投资者关注。
结论
- 生产岗位:明确执行法定加班费,考勤与发放规范。
- 研发 / 管理岗位:存在超时加班且可能未足额支付加班费,法律风险较高。
- 建议:员工需主动了解岗位工时制度,保留证据,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企业应优化管理模式,从 “工时内卷” 转向 “效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