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信息,2025 年小米的代工厂布局呈现多元化和地域化特点,既有传统合作伙伴的延续,也有新兴市场的拓展。以下是基于公开资料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代工厂:传统合作伙伴的延续
- 比亚迪电子
比亚迪电子是小米长期的核心代工厂之一,覆盖智能手机、IoT 设备等多个领域。根据 2024 年中关村论坛披露的信息,比亚迪电子为小米生产了 “大部分手机”,包括硬件制造和整机组装。其技术实力和产能规模(年营收约 1500 亿元)使其成为小米供应链的重要支柱。此外,比亚迪在印度、越南等地的工厂也可能参与小米的本地化生产。
- 富士康(鸿海精密)
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代工厂,与小米的合作历史悠久。尽管近年小米加大了自有工厂建设,但富士康仍承担部分高端机型的生产。例如,富士康成都智慧园在 2025 年 4 月进行了小米电视机采购招标,显示其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持续合作。此外,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可能参与小米手机的本地化生产,以满足区域市场需求。
- 英华达
英华达长期为小米代工智能手机和 IoT 设备。2025 年 3 月的报道显示,双方合作已从单纯代工升级为技术共享,尤其在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开发中深度协同。英华达在南京、印度等地的工厂可能继续承担中低端机型的生产任务。
二、新兴市场代工厂:本地化生产布局
- 塔塔电子(印度)
印度塔塔集团旗下的塔塔电子正在与小米洽谈手机代工合作,计划为小米生产零部件及整机。这一合作旨在利用印度政府的 “生产关联激励(PLI)” 政策,降低关税成本并提升本地化率。若合作落地,塔塔电子将成为小米在印度市场的重要代工厂,补充现有产能。
- DBG 科技(越南)
小米在越南通过 DBG 科技(香港光弘科技子公司)代工生产智能手机,工厂位于越南北部太原省,占地面积 20 万平方米,投资额约 8000 万美元。该工厂不仅供应越南本地市场,还向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出口。这一布局有助于分散供应链风险,并利用越南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地理位置优势。
三、自有工厂:智能制造的核心
小米近年来加速自有工厂建设,以提升供应链控制力和高端产品产能:
- 北京昌平手机智能工厂
该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正式启用,年产能 1000 万台,主要生产高端旗舰机型(如折叠屏手机 Xiaomi MIX Fold 4)。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日均产量达 3 万台,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国内领先。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武汉工厂一期聚焦空调生产,2025 年 11 月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600 万台,并配备百余间实验室形成 “研发 - 生产” 闭环。这一工厂标志着小米从代工模式向 “自研自产” 转型,未来可能扩展至其他家电品类。
- 北京亦庄汽车工厂
尽管主要生产小米汽车,但该工厂的智能制造技术(如 9100 吨超级大压铸设备)可能为消费电子领域提供技术借鉴,间接影响代工厂的生产标准。
四、其他合作伙伴与区域布局
- 华勤技术、闻泰科技
作为 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华勤和闻泰长期为小米提供中低端机型的设计与生产服务。2025 年,双方可能继续合作,尤其是在 Redmi 品牌和海外市场机型上。
- 东南亚与欧洲
除越南外,小米可能在印尼、泰国等地寻求新的代工厂,以满足区域市场需求。在欧洲,小米可能通过本地代工厂(如匈牙利的伟创力)实现 “欧洲制造”,降低贸易壁垒影响。
五、代工厂调整的驱动因素
- 供应链安全:地缘政治风险促使小米分散生产基地,减少对单一地区的依赖。
- 成本优化:东南亚和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且享受税收优惠。
- 技术升级:自有工厂专注高端制造,代工厂转向中低端市场,形成差异化分工。
- 政策红利:印度 PLI 计划、越南投资优惠等政策吸引小米加大本地化生产。
总结
2025 年小米的代工厂体系呈现 “传统 + 新兴 + 自有” 的多元格局:
- 核心代工厂:比亚迪电子、富士康、英华达;
- 新兴市场:塔塔电子(印度)、DBG 科技(越南);
- 自有产能:北京、武汉工厂承担高端产品生产。
这一布局既延续了与老牌代工厂的合作,又通过本地化生产和自有工厂建设增强了供应链韧性,同时推动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化。未来,随着小米在汽车、AIoT 等领域的扩张,代工厂的角色可能进一步向多元化和智能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