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2025 年推出的 100W 车载充电器新旧款在核心性能、功能设计和用户体验上有显著差异,以下是基于官方信息和用户实测的详细对比:
一、充电协议与功率分配
- 私有快充兼容性
- 旧款:支持 100W 小米私有快充协议(如 120W 机型需搭配 5A 线材),但部分 67W 机型(如 Redmi K60 Pro)可能因缺少 11V/6A 档位而无法激活满血快充。
- 新款:私有快充功率调整为 90W,但优化了协议兼容性,可完美适配小米 13 Ultra 等 90W 机型,并解决了旧款对部分 67W 机型的功率限制问题。
- 实测数据:新款为红米 K70 Pro 充电时功率达 78.56W,旧款则因协议限制可能仅能达到 68W。
- 通用快充协议
- 旧款:USB-C 口支持 45W PD 快充,USB-A 口支持 18W QC3.0。
- 新款:新增 UFCS 融合快充(33W),兼容华为、荣耀等非小米机型的快充需求;USB-C 口 PD 快充功率调整为 33W,更适合轻薄本应急充电。
- 对比:旧款的 45W PD 更适合笔记本,而新款的 UFCS 协议提升了多品牌设备的兼容性。
- 多口输出策略
- 旧款:双口同时使用时,USB-C 口功率降至 68W(如 A 口连接行车记录仪,C 口充电速度明显下降)。
- 新款:双口总功率仍为 100W,且支持 “双口独立输出”——A 口连接设备时,C 口仍可保持 90W 私有快充或 33W PD,彻底解决旧款的功率分流问题。
二、硬件设计与用户体验
- 接口与线材
- 旧款:USB-C 口支持 5A 线材,A 口为固定 5V/2A 输出。
- 新款:标配 6A 线材,A 口输出降至 5V/2A(10W),但 C 口支持 3.6-20V/4.5A 宽幅调压,兼容性更广。
- 线材对比:旧款线材为 5A,新款升级为 6A,可承载更高电流。
- 散热与安全性
- 旧款:部分用户反馈长时间高功率充电时发热明显,尤其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可能触发降速。
- 新款:内部采用南芯 SC8701 升降压控制器和威兆半导体 MOS 管,搭配导热胶与散热垫,实测双口满载时外壳温度控制在 42℃以内。
- 安全升级:新增过压 / 过流 / 短路 / 过温四重防护,弹簧触点采用镀金工艺,避免氧化导致接触不良。
- 外观与细节
- 旧款:外壳标注 “100W” 字样,底部弹簧易出现不回弹问题。
- 新款:取消 “100W” 标识,弹簧结构改良,支持热插拔(A 口连接行车记录仪时,C 口插拔设备不会导致 A 口断电)。
- 灯效设计:环形呼吸灯可根据输出功率变换颜色(如蓝色代表快充,绿色代表涓流),夜间模式还能随车速调节亮度。
三、型号识别与价格
- 型号区分
- 旧款:型号为 CC07ZM,充电口旁有 “100W” 字样。
- 新款:型号为 MDY-16-ER,无 “100W” 标识,且 A 口输出功率标注为 10W。
- 价格与性价比
- 旧款:二手市场约 50-60 元,全新价格约 65 元,适合单纯为小米手机快充的用户。
- 新款:官方售价 99 元,支持多协议快充和双口独立输出,适合需要兼顾多设备充电的用户。
- 选购建议:若仅需小米私有快充且预算有限,旧款性价比更高;若需兼容多品牌设备或使用双口同时充电,新款更值得入手。
四、用户场景适配
使用场景 | 旧款优势 | 新款优势 |
---|---|---|
单设备快充(小米手机) | 100W 私有快充功率更高 | 90W 私有快充兼容性更优,适配新机型 |
多设备同时充电 | 双口总功率 100W,但功率分流明显 | 双口独立输出,C 口仍保持高功率 |
非小米设备快充 | 仅支持 PD 45W 和 QC3.0 | 支持 UFCS 融合快充,兼容华为、荣耀等品牌 |
行车记录仪 + 手机充电 | A 口连接记录仪时,C 口功率下降 | 支持热插拔,A 口设备持续供电不影响 C 口快充 |
笔记本应急充电 | PD 45W 功率更高 | PD 33W 功率较低,但支持宽幅调压 |
总结:如何选择?
- 推荐新款:
- 适合多设备用户(如同时为手机、平板、行车记录仪充电)。
- 需兼容非小米机型(如华为、荣耀)的用户。
- 追求稳定散热和长期耐用性的用户。
- 推荐旧款:
- 仅需小米私有快充且预算有限的用户。
- 主要用于笔记本充电(旧款 PD 45W 更实用)。
- 对价格敏感且不介意旧款部分缺陷的用户。
建议通过型号(MDY-16-ER 为新款)或外观(无 “100W” 标识)区分,避免混淆。若预算允许,新款在兼容性和用户体验上的升级更值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