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薪酬体系呈现显著的岗位差异化和竞争力,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以下是结合招聘数据、行业报告及员工分享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岗位薪资等级与结构
(一)技术研发类
- 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
年薪范围 100 万 - 200 万元,为行业顶尖水平。该岗位要求具备深度学习、传感器融合等核心技术能力,部分校招岗位(如 TOP2 本硕)起薪可达 39k×15 薪(约 58.5 万元 / 年)。资深专家(5 年以上经验)可通过股权激励实现综合年薪超 200 万元。
- 电池系统工程师
年薪 80 万 - 150 万元,聚焦固态电池、热管理系统等前沿领域。南京地区薪资较北京低 2k / 月,如某岗位给出 18k×15 薪(约 27 万元 / 年)。
- 智能座舱产品经理
年薪 70 万 - 120 万元,需主导 HMI 设计、语音交互等功能开发,部分岗位要求具备消费电子行业经验。
(二)生产制造类
- 普工 / 操作工
- 白班 19 元 / 小时(约 209 元 / 天),夜班 20 元 / 小时(约 220 元 / 天),综合月薪 6500-9000 元。
- 叉车工等特殊岗位月薪可达 7500-8500 元,享受免费住宿(4 人间)、三餐补贴(695 元 / 月)及夜班津贴(25 元 / 天)。
- 设备维修技师
综合月薪 1.5 万 - 2 万元,要求掌握自动化产线维护技能,部分岗位提供首年补贴。
(三)销售服务类
- 直营店长
年薪 30 万 - 40 万元,包含 18k 底薪 + 绩效奖金,需管理 15 人以上团队并达成区域销售目标。入职即享 12% 比例的五险一金,部分岗位提供补充商业保险。
- 新能源汽车销售
无责底薪 8k-12k + 提成,综合年薪 15 万 - 25 万元,优秀者可突破 30 万元。六险一金全覆盖,并提供免费体检、内购福利等。
(四)校招岗位
- 软件开发岗:22k-24k×15 薪(约 33 万 - 36 万元 / 年),部分岗位叠加首年补贴后可达 40 万元。
- 自动驾驶岗:39k×15 薪(约 58.5 万元 / 年),主要面向 TOP2 高校硕士。
- 销交服管培生:月薪 8k-10k,需通过轮岗覆盖零售、售后等业务模块。
二、福利待遇与职业发展
- 保障性福利
- 全员全额缴纳六险一金(公积金比例 12%),覆盖员工及家属的补充商业保险。
- 提供免费三餐(三荤两素 + 地方菜系)、4 人间宿舍(配备独立卫浴)及免费班车,加班至 22 点后可报销打车费。
- 激励性政策
- 技术骨干可获股权激励,核心岗位员工持股比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普工前 60 小时加班费可累计调休,超出部分按月结算,设备维修等特殊岗位年终奖可达 3 个月工资。
- 职业晋升路径
- 技术序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研发总监,薪资涨幅约 20%-30%/ 级。
- 管理序列:销售顾问→区域经理→城市总经理,需通过 “一人一议” 机制竞聘关键岗位。
三、地区差异与行业对比
- 地域薪资梯度
-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薪资较二线城市高 10%-20%,例如南京地区软件岗薪资为 19.4k×15 薪,较北京同岗位低约 2k / 月。
- 荆门等生产基地普工薪资约 6500 元 / 月,低于长三角地区,但提供免费夫妻房等在地化福利。
- 行业竞争力
- 小米汽车技术岗薪资较传统车企高 30%-50%,例如自动驾驶工程师年薪较比亚迪、蔚来等同岗位高 20 万 - 50 万元。
- 销售岗薪资与新势力品牌(如理想、小鹏)持平,但股权激励力度更大。
四、典型案例参考
- 案例 1:某 TOP2 高校硕士,2025 年入职自动驾驶算法岗,总包 58.5 万元(39k×15 薪),含首年安家费 10 万元,预计 3 年后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时薪资可达 80 万 - 100 万元。
- 案例 2:3 年经验的电池结构工程师,从某合资车企跳槽至小米汽车,薪资从 45 万元 / 年提升至 70 万元 / 年,并获得价值 20 万元的期权。
- 案例 3:普工岗位员工,通过内部竞聘转岗至设备维修部,月薪从 6500 元提升至 1.2 万元,同时享受技术岗专项培训补贴。
五、注意事项
- 工作强度:技术岗普遍存在加班现象,新品上市期间日均工作 12 小时以上,加班费按劳动法 1.5-3 倍计算。
- 入职要求:核心技术岗需通过多轮技术面试(含算法笔试、项目答辩),销售岗要求具备新能源汽车行业经验或消费电子客户资源。
- 政策变动:部分地区(如郑州)的薪资标准可能因地方补贴政策调整,建议通过小米汽车官网或招聘平台获取实时信息。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的薪酬体系以 “高薪 + 强激励” 为核心策略,在吸引技术人才、稳定生产团队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对于求职者而言,需结合自身职业规划、地域偏好及抗压能力综合评估岗位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