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行业动态及供应链披露信息,小米在面板领域的供应商格局呈现出 “国产主导、全球协同” 的特点,覆盖手机、电视、汽车等多终端场景。以下是基于公开资料及产业链分析的核心供应商梳理:
一、手机面板:国产高端化突破与全球化协同
- TCL 华星光电(CSOT)
- 合作深度:作为小米旗舰机型的核心供应商,TCL 华星独家供应小米 15 系列、Redmi K80 系列等高端机型的 AMOLED 面板。其 C9 发光材料通过双微腔结构设计,实现了发光效率与光线提纯的双重突破,助力小米 15 Ultra 达到 2K 分辨率 + 120Hz 刷新率的顶级显示规格。
- 生态延伸:在小米 SU7 Ultra 等车载场景中,TCL 华星提供 16.1 英寸 3K 中控屏,并计划拓展至 AR-HUD 等下一代车载显示技术。
- 市场地位:2024 年 TCL 华星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二,柔性 OLED 占比持续提升,与小米的合作使其在高端市场份额增长显著。
- 京东方(BOE)
- 技术转型:京东方在 2025 年加速布局 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技术,其 B11 产线技改项目已完成,目标为苹果等国际品牌供应高端面板,但同时也在国内市场与小米深化合作。
- 合作领域:京东方可能为小米中高端机型(如 Redmi Note 系列)提供 LCD 或中端 AMOLED 面板,并在电视领域维持稳定供应。
- 政策驱动:受益于国内 “以旧换新” 政策,京东方在 2025 年电视面板出货量预计增长至 60M,其中小米作为重要客户,采购量可能进一步扩大。
- 天马微电子(Tianma)
- 细分市场:天马在平板和笔记本领域表现突出,独家供应小米平板 6S Pro 12.4 的 3K LTPS 屏及 Redmi Book Pro 16 2025 的 3.1K 高刷屏。
- 技术储备:通过与 Universal Display 延长 OLED 协议,天马可能在未来为小米折叠屏手机提供柔性 OLED 面板,但当前合作仍以 LCD 和 LTPS 为主。
- 三星 / LG:合作收缩与技术博弈
- 三星:尽管三星 AMOLED 面板曾是小米旗舰机的核心供应商,但 2025 年其与小米的合作更多转向芯片(如 Exynos 处理器)和汽车电子(如 SU7 智能座舱模组),手机面板供应占比显著下降。
- LG:LG 已退出手机市场,但其广州 LCD 工厂被华星光电收购后,小米可能通过华星间接采购部分面板。
二、电视面板:国产供应链主导
- 华星光电(CSOT)
- 产能扩张:收购 LGD 广州工厂后,华星光电 2025 年电视面板出货计划达 56M,其中小米作为第四大客户,采购量集中在 65/75/85 英寸等大尺寸产品。
- 技术优势:华星的 115 英寸巨幕面板已导入 TCL、长虹等客户,未来可能向小米高端电视产品线渗透。
- 京东方(BOE)
- 市场策略:京东方 2025 年电视面板出货计划 60M,重点拓展 65/75/110 英寸产品,与小米在性价比机型上保持合作,同时通过 B10 产线量产 40 英寸面板,覆盖 Redmi 入门级电视。
- 惠科(HKC)
- 差异化竞争:惠科聚焦超大尺寸面板(如 116 英寸),并与小米在代工厂客户(如 KTC)层面合作,2025 年出货计划 36.2M,维持稳定份额。
三、车载面板:垂直整合与生态协同
- TCL 华星光电
- 独家供应:小米 SU7 Ultra 的 16.1 英寸 3K 中控屏由 TCL 华星独家提供,双方联合研发的 “车载显示 + 触控一体化” 方案已通过车规级认证。
- 技术前瞻:TCL 华星正在开发可卷曲车载屏,预计 2026 年搭载于小米下一代车型。
- 京东方
- 潜在合作:京东方在车载 OLED 领域技术储备深厚,可能为小米高端车型提供柔性屏解决方案,但当前合作仍以传统 LCD 为主。
四、供应链趋势与风险
- 国产替代加速:小米 2025 年启动 “传感器国产化率提升” 计划,面板领域亦倾向于华星、京东方等本土厂商,国际供应商占比预计从 65% 降至 40%。
- 技术博弈:三星、LG 在高端面板领域的技术壁垒(如 LTPO、M12 发光材料)仍未被完全突破,小米需在成本与性能间平衡。
- 地缘政治影响:中美半导体管制升级可能促使小米进一步强化与国内面板厂的绑定,同时探索与欧洲(如夏普)的合作以分散风险。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面板供应链呈现 “手机靠华星、电视用京东方、车载押 TCL” 的格局,国产厂商在高端市场的突破与全球化协同能力显著增强。未来,随着折叠屏、Micro LED 等新技术落地,小米可能进一步整合供应链资源,形成 “显示技术 - 终端产品 - 生态服务” 的闭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