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产业链布局已深度融入新能源汽车生态,其关联上市公司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零部件制造及销售渠道等多个领域。以下是核心关联企业及合作方向的详细分析:
一、核心供应链企业
1. 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
- 宁德时代(300750.SZ)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 提供三元锂电池,并参与北京时代电池基地项目(与北汽、京能、小米合资),该基地计划 2026 年投产,聚焦高能量密度电池研发。此外,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技术(如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也被应用于小米汽车的部分车型,推动续航与安全性能提升。
- 比亚迪(002594.SZ)
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标准版和 Y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其长沙工厂年产刀片电池超 10GWh,支持小米汽车的成本控制与产能扩张。同时,比亚迪还为小米汽车配套减震系统和胎压监测(TPMS),市场份额国内领先。
2. 电驱与动力系统
- 汇川技术(300124.SZ)
汇川技术通过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 SU7 Max、YU7 等高性能车型提供驱动电机,其电机效率达 97% 以上,支持 800V 高压平台。此外,汇川技术的电控系统也被应用于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
- 联合汽车电子(未上市)
作为上汽与博世的合资企业,联合汽车电子为小米 SU7 系列提供主流驱动电机,技术成熟度高,适配小米汽车的规模化生产需求。
3. 智能座舱与零部件
- 蓝思科技(300433.SZ)
蓝思科技深度参与小米汽车智能座舱屏幕和结构件的研发,其车载玻璃产品采用抗指纹镀膜和曲面贴合技术,提升用户交互体验。
- 福耀玻璃(600660.SH)
福耀为小米汽车提供全景天幕、隔热隔音玻璃等产品,其镀膜技术可降低车内温度 5-8℃,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 拓普集团(601689.SH)
拓普集团供应底盘结构件、空气悬架等核心零部件,其一体化压铸技术可减少车身重量 15%,提升续航里程。
二、智能驾驶与科技合作
1.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商汤科技(0020.HK)
商汤绝影为小米汽车提供全场景智驾方案,包括高速 NOA、城区 NOA 及端到端自动驾驶,其 4D 世界模型技术可实时感知复杂路况。
- Momenta(未上市)
Momenta 与小米在自动驾驶算法领域合作,其 BEV 感知模型已应用于小米 SU7 Ultra 的高阶智驾系统。
2. 充电与能源网络
- 特锐德(300001.SZ)
特锐德旗下特来电与小米合作建设超充网络,其液冷超充技术支持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已在全国 30 城部署。
- 建发股份(600153.SH)
建发股份全资子公司建发汽车运营小米汽车销服一体店,覆盖厦门、深圳等城市,提供 “看车 - 试驾 - 交付” 一站式服务。
三、制造与供应链协同
1. 生产制造
- 北汽蓝谷(600733.SH)
北汽蓝谷通过子公司北汽越野车为小米汽车代工生产,北京工厂年产能达 15 万辆,支持 SU7、YU7 等车型的规模化交付。
- 思灵机器人(未上市)
思灵机器人为小米汽车打造柔性组装线,其 AI 视觉引导技术可提升域控制器组装效率 30%,支持多车型混流生产。
2. 零部件配套
- 星源卓镁(301398.SZ)
星源卓镁研发的镁合金支架应用于小米 MS11 车型,重量较传统铝合金减轻 20%,降低整车能耗。
- 超达装备(301186.SZ)
超达装备为小米汽车提供冲压模具和工装夹具,其五轴加工技术可实现 0.01mm 级精度,保障零部件一致性。
四、市场与财务表现
- 小米集团(01810.HK)
小米汽车 2024 年营收达 328 亿元,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推动供应链企业订单增长。其港股股价在 2025 年 2 月突破 48 港元,市值超 1.2 万亿港元,反映市场对汽车业务的信心。
- 产业链拉动效应
小米汽车的产能扩张(北京二期工厂 2025 年投产)带动零部件需求,如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企业 2025 年订单同比增长超 30%。
五、风险与挑战
- 产能爬坡压力:小米汽车需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供应链企业面临产能瓶颈,如宁德时代的电池产能需优先保障特斯拉、蔚来等客户。
- 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新技术可能颠覆现有供应链格局,部分企业需加速研发投入。
- 市场竞争加剧:华为、苹果等科技巨头入局造车,可能分流小米汽车的市场份额,影响供应链合作稳定性。
总结
小米汽车的产业链布局已形成 “电池 - 电驱 - 智能驾驶 - 制造” 的全链条覆盖,关联上市公司超 80 家。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宁德时代、比亚迪、汇川技术等核心供应商,以及蓝思科技、拓普集团等细分领域龙头。同时,需警惕产能波动和技术变革带来的风险,动态跟踪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与供应链协同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