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的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管理层架构显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亲自担任小米汽车部总裁,全面统筹汽车业务的战略方向与核心决策。这一安排体现了雷军对汽车业务的高度重视,以及小米集团将汽车作为未来核心增长引擎的战略定位。
管理层核心架构与职责
- 雷军(小米汽车部总裁)
- 直接管理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和智能座舱四大核心板块,对小米汽车的整体运营和战略执行负责。
- 雷军在 2025 年多次公开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 “人车家全生态”,并计划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的交付量。他的个人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成为小米汽车突破产能瓶颈、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 于立国(小米汽车部副总裁)
- 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直接向雷军汇报。
- 于立国曾担任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拥有丰富的汽车制造经验。他在北汽期间主导极狐工厂建设,创下 18 个月完成厂房建设到首车下线的纪录,这一能力被小米寄予厚望,以解决当前产能不足的问题(月产能 2.2 万辆,订单积压超 30 万辆)。
- 黄振宇(小米汽车部副总裁)
- 继续兼任供应链部与质量部总经理,直接负责产品供应链管理及生产质量控制。
- 黄振宇来自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麦格纳,曾参与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的合作项目。他的任命反映了小米对供应链稳定性和质量管控的极致追求,尤其是在 2025 年产能扩张背景下,供应链的高效协同至关重要。
- 其他关键岗位
- 于锴(产品部总经理):负责推进小米汽车的产品创新与研发,主导新车型(如 SU7 Ultra、YU7)的定义和落地。
- 刘黎(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专注于提升用户体验和智能座舱系统的功能完善,推动小米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
管理层调整的战略意义
- 权力集中化:雷军通过直接领导四大核心板块,构建了 “战时指挥部” 式的管理架构,确保决策高效执行。这一模式与华为车 BU 的管理策略类似,旨在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迭代。
- 产能攻坚:于立国的加入被视为小米解决产能问题的关键举措。他负责优化工厂运营、提升生产效率,目标在 2025 年底将北京工厂产能利用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 80% 以上,以支撑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质量与供应链双保障:黄振宇的双重职责强化了小米对质量控制的重视。2024 年某新势力品牌因质量问题导致大规模召回的案例,促使小米建立 “质量一票否决制”,并赋予供应链与质量部门更高的话语权。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市场竞争加剧: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持续施压。小米汽车凭借 SU7 系列的成功(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需在产能和品牌高端化(如 SU7 Ultra 定价 52.99 万元)上持续突破。
- 技术投入与生态整合:雷军透露,小米过去五年在技术研发上累计投入超 1050 亿元,2025 年预计超过 300 亿元。其核心战略是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如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的深度联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管理层架构以雷军为核心,通过权力集中、产能攻坚和质量管控三大策略,推动汽车业务快速发展。雷军的亲自挂帅与高管团队的专业背景,为小米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未来,随着 SU7 Ultra 和 YU7 等新车型的上市,小米汽车的产能提升与生态整合能力将成为其能否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