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线集中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在供应链布局和海外研发上展开新动作。以下是具体信息梳理: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双工厂协同,年产能 30 万辆
作为小米汽车的「大本营」,北京亦庄的生产基地是目前唯一已投产的整车制造中心,分为一期和二期两个工厂:
- 一期工厂:
- 位置:位于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
- 产能:2023 年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制生产和产线优化,2025 年实际月产能已提升至 2.4 万 - 2.5 万辆,全年可贡献约 28 万辆。
- 生产车型: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 版、Max 版及 Ultra 版,截至 2025 年 4 月累计交付超 24 万辆。
- 技术亮点:配备 9100 吨一体化压铸岛、700 余台工业机器人,实现 76 秒下线一台车的高效生产节奏,同时拥有 2.5 公里测试跑道支持研发测试。
- 二期工厂:
- 位置:紧邻一期工厂,仅隔一条马路,位于亦庄新城 YZ00-0606 街区 0106 地块。
- 产能: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 4 月通过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两座工厂合计年产能达 30 万辆,可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生产规划:主要负责小米首款纯电动 SUV 车型 YU7 的生产,该车型计划于 2025 年中上市,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
二、供应链与零部件生产布局
除北京主基地外,小米汽车在供应链环节形成了全国性布局:
- 武汉江夏区:
- 上海本特勒汇(武汉分公司)扩建焊接生产线,计划年产小米 N3 车型前副车架 30 万套,预计 2025 年 5 月开工。该项目与小米 N3 增程式 SUV 的生产计划相关,但属于零部件配套,并非整车制造。
- 武汉第三工厂因与东风合作受阻陷入停滞,短期内难以成为新的整车生产基地。
- 长三角与珠三角: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提供驱动电机,襄阳弗迪供应磷酸铁锂电池电芯,无锡振华、模塑科技等企业参与车身部件生产。
- 尽管供应链企业密集,但 2025 年尚未有官方公告显示小米在长三角或珠三角新建整车工厂。
三、海外扩张:研发先行,生产待启
小米汽车的海外战略仍处于初期阶段:
- 德国研发中心:
- 计划在慕尼黑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专注于高性能电动汽车开发,并聘请宝马、法拉利资深工程师团队,为 2027 年进军欧洲市场做技术储备。
- 目前尚未公布海外生产线建设计划,短期内仍以中国本土生产为主。
- 东南亚与右舵市场:
- 小米 SU7 和 YU7 计划于 2027 年进入香港、日本、英国等右舵市场,但 2025 年暂未启动海外建厂。
四、未来产能规划:三期工厂与代工探索
- 北京三期用地:
- 二期工厂旁预留 52 公顷地块作为三期用地,未来工厂总面积可能扩展至 105 公顷,进一步提升产能应对市场需求。
- 代工模式:
- 面对产能压力,小米正探索与长三角车企合作代工模式,以缓解北京工厂的生产压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线集中于北京亦庄一期和二期工厂,合计年产能 30 万辆,主要生产 SU7 系列和即将上市的 YU7。武汉、长三角等地的供应链布局支撑零部件供应,但尚未形成整车生产能力。海外市场仍以研发和销售网络建设为主,生产环节暂未落地。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产能爬坡,小米有望在 2025 年下半年进一步释放产能,满足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