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Ultra 的智能驾驶系统(Xiaomi HAD)是其核心技术亮点之一,基于多传感器融合与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实现了从停车位到目标停车场的全场景无缝衔接体验。以下从技术配置、功能特性、实际表现、用户反馈及行业对比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架构与硬件配置
- 传感器方案
小米 SU7 Ultra 搭载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320 米)、3 颗毫米波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含 800 万像素主摄)及 12 颗超声波雷达,形成 360° 无死角感知网络。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融合方案在夜间、雨雾等极端天气下表现优于纯视觉方案,障碍物识别准确率达 99.7%。
- 算力平台
采用双 NVIDIA DRIVE Orin 芯片,总算力达 11.45EFLOPS,支持实时处理多传感器数据与复杂决策。对比特斯拉 FSD 的 200TOPS 算力,小米在算力储备上更具优势,但算法成熟度仍有差距。
- 数据与算法
系统基于 1000 万 Clips 真实路况数据训练,结合端到端大模型与视觉语言模型(VLM),实现拟人化轨迹规划。例如,行驶中急加速 / 刹车频次降低 30%,变道决策更接近人类驾驶员。
二、核心功能与场景覆盖
- 端到端全场景辅助
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覆盖高速、城市快速路、复杂城市道路及预先学习的停车场场景。例如,可自动完成 ETC 通行、环岛绕行、窄路会车等任务,用户仅需设置导航并挂 D 挡即可。
- 特定场景优化
- 高速领航:自动保持车距、智能进出匝道,支持最高 140km/h 时速的全速域自适应巡航。
- 智能泊车:支持垂直 / 侧方位车位识别,泊车速度达 23km/h(行业领先),配合超声波雷达实现厘米级精度。
- 紧急避险:0 速起步误加速抑制(MAI)可在 0-60km/h 实时干预,联动 AEB 紧急刹停,100-0km/h 制动距离 30.8 米。
- 安全机制
- 用户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 高速 NOA)并通过驾驶安全测试,才能解锁端到端功能。
- 新增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2025 年 5 月 OTA 更新),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到圈速标准后,方可解锁 1548 匹马力的全性能模式,日常驾驶马力限制为 900 匹。
三、实际体验与用户反馈
- 媒体评测
- 城市道路:面对电动车、三轮车等复杂交通参与者,识别率达 97.3%,可顺畅完成无保护左转、行人避让等任务。
- 高速场景:高速 NOA 功能稳定,自动变道成功率 96%,但在暴雨、浓雾等极端天气下,激光雷达性能下降约 15%。
- 泊车体验:停车场路线需预先学习,未覆盖区域依赖人工接管,但已学习区域泊车成功率超 95%。
- 用户评价
- 正面反馈:拟人化驾驶风格(如不急刹、不急加速)提升乘坐舒适性;车机系统流畅,支持语音交互与小米生态联动。
- 争议点:部分用户认为系统在罕见场景(如施工路段、异形障碍物)中反应迟缓,需人工接管;5 月 OTA 更新后性能限制引发车主不满。
四、行业对比与市场定位
- 竞品分析
车型 小米 SU7 Ultra 特斯拉 Model S Plaid 华为 ADS 2.0(问界 M9) 传感器数量 27 颗(含激光雷达) 8 颗摄像头 34 颗(含 3 颗激光雷达) 算力 11.45EFLOPS 200TOPS 400TOPS 城市 NOA 覆盖城市 95% 无图城市 试点城市 全国 150 城 价格(智驾版) 52.99 万起 81.49 万 69.98 万起
- 优势:小米在硬件配置与性价比上领先,华为 ADS 2.0 在城市 NOA 覆盖范围上更优,特斯拉 FSD 算法成熟度最高但受限于数据合规。
- 市场表现
小米 SU7 Ultra 2025 年 2 月上市后,3 天内订单突破 1.9 万台,首月交付量超 1 万台。用户群体中约 50% 来自 BBA(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换购,女性占比约 20%。
五、未来升级与挑战
- OTA 规划
小米计划通过每月 OTA 更新优化算法,2025 年 Q3 将新增 “代客泊车”“远程召唤” 等功能,并扩展无图城市覆盖至全国。
- 技术挑战
- 数据积累:需进一步扩大本土数据规模,提升对中国特色交通场景(如电动三轮车、行人横穿)的识别能力。
- 法规适配:目前仍为 L2 级辅助驾驶,需等待国内 L3 法规落地后开放脱手驾驶功能。
- 成本控制:激光雷达与算力芯片成本占比约 15%,未来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硬件成本。
总结
小米 SU7 Ultra 的智能驾驶系统以多传感器融合与端到端模型为核心,在硬件配置与场景覆盖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在算法成熟度与极端场景处理上仍有提升空间。其市场定位瞄准高端性能车用户,通过 “性能 + 智能” 双轮驱动,有望在 50 万级市场与特斯拉、华为等形成差异化竞争。随着 OTA 升级与法规完善,小米 HAD 系统的潜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