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和小米官方披露,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目标可概括为 “产能释放、技术突破、生态协同” 三大维度,具体涵盖以下六个方面:
一、销量与产能目标:冲击 35 万辆交付,产能瓶颈逐步突破
- 销量目标: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为35 万辆,较原计划的 30 万辆上调 16.7%。这一目标的调整基于小米 SU7 系列的市场热度(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 20 万辆,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和产能提升进展。
- 产能规划:
- 一期工厂:北京亦庄工厂一期通过产线优化,实际产能从 15 万辆 / 年提升至 24 万辆 / 年。
- 二期工厂:二期工厂于 2025 年年中竣工,规划产能 15 万辆 / 年,总产能将达 39 万辆 / 年。
- 双班生产:当前工厂已实施双班制,每小时生产 40 台整车,极限产能达 24 万辆 / 年。
二、技术研发目标:L3 级智驾量产,端到端全场景智驾落地
- 智能驾驶:
- L3 级自动驾驶:计划 2025 年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的量产条件,2026 年正式推出。目前已具备 L2 + 级辅助驾驶(含城市 NOA),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 Xiaomi HAD 已发布,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泊车。
- 技术投入:2025 年投入 35 亿元用于智驾研发,目标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 电池与能效:
- 800V 高压平台:SU7 Ultra 搭载 800V 高压快充技术,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固态电池预研: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当前提升 12%。
三、产品矩阵目标:双车型驱动,覆盖 20 万 - 80 万元价格带
- 主力车型:
- 小米 SU7 系列:2025 年计划交付 30 万辆,其中 SU7 标准版(21.59 万元起)占比约 70%,SU7 Ultra(52.99 万元起)目标销量 1 万辆。
- 小米 YU7:定位中大型 SUV,2025 年下半年上市,目标销量 15 万 - 20 万辆,起售价约 23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技术差异化:
- SU7 Ultra:搭载 V8s 超级电机(1548 马力)、9100 吨一体化压铸技术,零百加速 2.36 秒。
- YU7:配备 AR-HUD、800V 高压系统,支持家庭场景智能互联。
四、供应链与成本控制:毛利率目标 20%,国产化率提升
- 供应链优化:
- 电池双供:宁德时代(三元锂)与比亚迪弗迪电池(磷酸铁锂)形成双供应商体系,降低依赖风险。
- 本地化生产:在波兰设立 KD 工厂,利用欧盟关税豁免政策,降低欧洲市场成本。
- 成本目标:
- 毛利率:2025 年汽车业务毛利率目标为 20% 以上,第四季度已达 20.4%。
- 单车成本:通过规模化生产(35 万辆)和供应链整合,预计单车成本下降 15%。
五、充电网络与生态建设:全国 126 万桩覆盖,构建 “车家互联” 生态
- 充电网络:
- 合作网络:与 18 家运营商合作,接入超 126 万根充电桩,覆盖全国 365 城,高速服务区覆盖率 88.1%。
- 自建超充:计划 2025 年在重点城市布局 500 个小米超充站,功率达 480kW。
- 生态协同:
- 小米生态联动:车辆与米家设备无缝互联,支持无感解锁、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
- 软件服务:MIUI Auto 车机系统兼容 Android Automotive 与 CarPlay,降低用户迁移成本。
六、国际化布局:筹备出海,2027 年为出海元年
- 市场策略:
- 优先欧洲:2025 年启动欧洲市场筹备,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首批门店与 MediaMarkt 合作。
- 本地化生产:与巴西、墨西哥政府谈判工厂选址,计划复制 “印度手机模式”。
- 出口目标:2025 年计划出口 20 万辆,主要面向东南亚及中东市场,但受产能限制,实际出口量可能低于预期。
风险与挑战
- 产能瓶颈:二期工厂投产初期产能爬坡可能不足,若 SU7 与 YU7 需求同时爆发,可能面临交付压力。
- 技术落地:L3 级自动驾驶的法规适配与用户接受度仍需时间验证,可能影响智驾功能渗透率。
- 盈利压力:尽管毛利率目标明确,但 2025 年汽车业务仍可能亏损,需依赖集团整体盈利支撑。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单品爆款” 向 “体系化竞争” 转型的关键年,其核心目标可归纳为:以 35 万辆交付量夯实市场地位,通过 L3 级智驾和 800V 技术建立技术壁垒,依托小米生态与充电网络构建差异化优势,同时为 2027 年全球化布局奠定基础。若能实现这些目标,小米有望在 2025 年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并向全球前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