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及行业分析,2025 年小米汽车在车身制造领域已形成多技术路线、多供应商协同的供应链体系,核心供应商覆盖轻量化材料、一体化压铸、结构件制造、表面处理等关键环节。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详细解析:
一、轻量化材料供应商
- 蜂窝铝镁合金型材
小米通过战略投资某定制化型材研发商,独家获得 “蜂窝铝镁合金型材” 技术授权。该材料密度仅为传统钢材的 1/3,但抗扭刚度提升 20%,已应用于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的车架模块化拼接设计。通过拓扑优化算法减少冗余结构,SU7 Ultra 白车身重量降至 320kg,比特斯拉 Model Y 轻 18%。该技术将生产成本从每公斤 380 元压降至 120 元,实现车规级量产。
- 碳纤维复合材料
沃特股份是小米汽车碳纤维核心供应商,其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应用于 SU7 Ultra 的车身覆盖件。全车共使用 21 处碳纤维部件,包括车顶、前舱盖、方向盘等,单车用量超 710kg,对应价值量超 7.1 万元。该材料解决了传统热固性材料的缺陷,兼具轻量化与高强度特性。
二、一体化压铸技术供应商
- 文灿股份
作为全球领先的一体化压铸企业,文灿股份为小米汽车提供 9000T 压铸机生产的中底板,良品率突破 95%。其产品采用免热处理合金材料,减重 20%,单车用量达 150kg。
- 博俊科技
供应一体化压铸模具,精度达 0.02mm,支撑小米汽车柔性产线改造。传统车企冲压生产线改造成本超 10 亿元,而小米与博俊共建的型材柔性产线单线改造成本仅 2 亿元,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
- 立中集团
提供免热处理合金材料,与小米自研的 “泰坦合金” 结合,应用于车身结构件。该材料通过 AI 仿真建模优化配方,加入稀土、锆等微量元素,实现强度、韧性和稳定性的平衡。
三、车身结构件供应商
- 祥鑫科技
作为车载结构件核心供应商,祥鑫科技为小米汽车提供精密冲压件,包括电池包壳体、车身框架等。其产品适配小米自研的摩德纳智能制造平台,可实时监控 3000 余家供应商的产能与良品率。
- 华域汽车
国内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小米供应链,供应座椅、车灯等车身部件。其铝制副车架减重 30%,同时提升抗冲击性,已应用于 SU7 系列车型。
- 模塑科技
通过参股公司北汽模塑供应保险杠总成,单车价值约 3000 元。其产品采用注塑工艺,适配小米汽车的外观设计需求。
四、制造流程关键环节供应商
- 冲压环节
祥鑫科技、无锡振华等企业提供车身冲压件,其中无锡振华的冲焊件应用于 SU7 的底盘结构。
- 焊接环节
上海本特勒汇(武汉分公司)参与小米 N3 车型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建设,采用德国本特勒的焊接技术,确保车身连接强度。
- 涂装环节
巴斯夫涂料为小米汽车提供 CathoGuard®800 电泳、ColorBrite 水性色漆及 ProGloss 清漆,打造 “镜面级” 漆面效果。其涂装工艺包含 8 个涂层,防腐防锈性能达行业领先水平。
五、地域与产能布局
- 京津冀产业链
小米汽车 70% 的零部件来自京津冀区域,包括一汽富维(长春)、津荣天宇(天津)等企业,支撑北京亦庄工厂的本地化生产。
- 武汉新基地
传闻小米计划在武汉建设新工厂,利用东风汽车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若落地,可能引入本特勒汇、拓普集团等供应商,进一步扩大产能。
六、技术整合与供应链管理
小米通过自研的摩德纳智能制造平台,实时监控供应链动态。当某型材供应商良品率低于 95% 时,系统自动切换至第二供应商(如拓普集团的闭式空气弹簧),确保交付稳定性。此外,小米开放汽车生态,允许友商采购其供应链产品,通过规模化应用摊薄研发成本,例如蜂窝铝镁合金车身成本较钢铝混合结构降低 18%。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车身供应链呈现 “材料创新 + 制造革命 + 生态开放” 的特点,核心供应商覆盖轻量化材料、一体化压铸、结构件制造及表面处理等环节。通过技术自研与战略投资,小米在车身轻量化、成本控制及产能灵活性上建立了竞争优势,为其年销 30 万辆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