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尚未推出任何传统燃油车(油车)产品,其核心战略始终聚焦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纯电动和增程式混动技术。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官方战略与产品规划
- 明确的电动化路线
小米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便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唯一发展方向。雷军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小米汽车的目标是 “推动全球汽车工业进入智能电动时代”,并多次表示 “油车很落后,一旦开了纯电车就回不去了”。
- 首款车型 SU7:2024 年上市的小米 SU7 定位纯电动高性能轿车,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单电机版本续航超 700 公里,双电机版本零百加速 2.78 秒,性能对标百万级燃油跑车。
- 2025 年新车计划:根据曝光的规划图,小米 2025 年将推出首款 SUV 车型 MX11(纯电),配备后轮转向技术;2026 年计划推出代号 “昆仑” 的增程式混动 SUV(N3),主打长续航和家庭用户市场。
- 赛道技术下放:小米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重点研发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等高性能电动车型,将赛道技术(如空气动力学、电池热管理)应用于量产车,强化 “电动性能” 标签。
- 混动技术布局
小米虽未涉足纯燃油车,但已开始布局增程式混动技术。增程式车型通过燃油发电驱动电机,本质上仍属于新能源范畴。例如,2026 年计划推出的 N3 增程 SUV 将搭载蓝鲸 3.0 混动系统,纯电续航超 200 公里,综合续航超 1400 公里,兼顾燃油经济性和电动体验。
二、行业趋势与市场选择
- 政策与市场倒逼
中国及全球主要市场对燃油车的限制日益严格。例如,欧盟计划 2035 年禁售燃油车,中国 “双碳” 目标推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 年预计超 50%)。小米作为新入局者,选择避开燃油车红海竞争,专注电动化赛道更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
- 技术与生态优势
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 AI、物联网、快充等技术,更易与电动车结合。例如,SU7 搭载的澎湃 OS 系统实现手机与车机无缝互联,未来还将推出 “人车家全生态” 功能。若涉足燃油车,这些技术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 用户认知与品牌定位
小米通过 SU7 等车型已建立 “智能电动” 品牌形象。消费者普遍认为小米汽车是 “科技公司造车”,而非传统车企。若推出燃油车,可能导致品牌定位模糊,影响市场认知。
三、潜在疑问与澄清
- 燃油车相关招聘的解读
2024 年小米曾招聘燃油系统工程师、排气系统工程师等岗位,引发外界猜测。但结合官方规划,这些岗位可能服务于增程式混动车型的燃油发电模块,而非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
- 合作与代工可能性
截至 2025 年,小米未与任何燃油车厂商达成合作或代工协议。其汽车业务完全自主研发,且明确表示 “不参与燃油车市场竞争”。
- 海外市场策略
小米计划 2030 年前进入欧洲市场,但主打产品仍为 SU7 系列纯电动车。欧洲市场对高性能电动车需求旺盛,而传统燃油车(如宝马 M-Power 系列)尚未全面电动化,小米 SU7 Ultra 可填补这一空白。
四、总结:小米为何不做油车?
- 战略聚焦:小米选择 “All in 电动车”,集中资源突破电动化技术,避免分散精力。
- 政策红利:新能源汽车享受补贴、免税、路权等政策支持,燃油车则面临限行、加税等限制。
- 技术协同:小米的 AIoT 生态与电动车更易融合,燃油车难以复用其核心技术。
- 市场竞争:燃油车市场已被传统车企垄断,新品牌生存空间极小,而电动车市场仍处于早期,机会更大。
综上,2025 年小米没有推出燃油车的计划,其产品矩阵将继续以纯电动和增程式混动车型为主,强化 “高性能、智能化、生态化” 的品牌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