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可查证的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仍以自建工厂生产为主,未与其他厂商达成大规模代工合作。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自建工厂为核心产能
- 产能布局
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一期工厂于 2024 年投产,额定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后实际产能已突破设计目标。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竣工,预计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两座工厂满负荷产能超 50 万辆。这一产能规模已足够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生产主体明确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直接负责生产管理,所有车型(包括 SU7 系列和首款 SUV 车型 YU7)均在自建工厂完成。工信部备案信息显示,小米汽车的生产地址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 21 号院,即自建工厂所在地。
二、代工传闻的矛盾与澄清
- 早期代工为临时过渡
2023 年小米 SU7 申报初期,因生产资质尚未完全获批,曾临时借用北汽越野车的资质进行申报,但实际生产仍在小米自建工厂完成。这一阶段的代工仅为合规性过渡,并非长期策略。
- 产能压力下的代工猜测
尽管 2025 年小米汽车订单积压严重(如 SU7 标准版等待周期达 50 周),且部分分析认为可能需要代工缓解产能,但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官方未宣布任何代工合作。二期工厂的投产已覆盖新增需求,YU7 等新车型也将在自建产线生产。
- 传闻中的代工方未获确认
网络曾传小米可能与北汽、东风等合作代工,但均未得到官方证实。例如,第三款车型 “昆仑”(增程式 SUV)虽被猜测由东风代工,但该车型预计 2026 年上市,不在 2025 年时间范围内。
三、供应链合作与产能保障
- 零部件协同而非整车代工
小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商在电池领域深度合作,并投资轻量化材料企业(如蜂窝铝镁合金型材研发商)以降低生产成本。此类合作集中在技术协同,而非整车制造委托。
- 智能工厂与生产效率
小米采用自研的摩德纳智能制造平台,实时监控 3000 余家供应商的产能与质量,通过柔性产线设计实现多车型共线生产,单线改造成本仅为传统车企的 1/5。这种高效生产模式进一步减少了对外部代工的依赖。
四、未来代工可能性评估
- 短期无代工计划
从现有信息看,小米 2025 年的产能布局已覆盖全年目标,且自建工厂的品控和供应链自主性更符合其 “全栈自研” 战略。官方多次强调 “自主生产”,并通过产能扩张应对市场需求。
- 长期需观察新车型策略
若未来推出更低价位车型(如网传 15 万元级 SUV),或因成本考量引入代工,但目前尚无明确动向。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表示,汽车业务将坚持 “重资产投入”,短期内代工模式可能性较低。
结论
2025 年小米汽车仍以自建工厂为核心生产模式,未与其他厂商达成整车代工合作。尽管存在产能压力和代工传闻,但官方信息及产能规划均显示,小米通过自建工厂和供应链优化已能满足市场需求。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或权威媒体报道,以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