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的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生产模式呈现出自主生产与代工并行的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一、核心车型 SU7 及第二款 SUV:自主生产主导
- 自建工厂产能释放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一期)已实现年产 24 万辆的极限产能,每 76 秒下线一台整车。该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并配备专业测试跑道和研发实验室,完全具备独立生产能力。2024 年,小米 SU7 交付量达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0 万辆,主要依赖该工厂产能。
- 资质独立化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正式获得工信部独立生产资质,生产企业名称由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小米 SU7 及后续车型无需再借用北汽资质,生产主导权完全自主。
- 第二款 SUV 的产能规划
小米第二款车型(首款纯电 SUV)计划于 2025 年上市,其生产将由建设中的第二工厂承担。该工厂专为 SUV 车型设计,预计 2025 年内投产,进一步强化自主生产能力。
二、第三款车型 “昆仑” SUV:代工合作启动
- 与东风汽车的战略合作
2025 年 3 月,小米与东风汽车签署战略协议,东风武汉云峰工厂将承接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 SUV 的代工生产。该车型定位增程式动力,起售价约 15 万元,预计 2026 年正式上市。合作原因包括:
- 产能压力:小米现有工厂需优先保障 SU7 和第二款 SUV 的交付,第三款车型若自建产线将面临时间和资金压力。
- 地域协同:小米在武汉已有多个投资项目(如武汉总部、科技园),与东风的合作可借助本地产业链资源。
- 代工模式的特点
与早期借用北汽资质不同,此次代工是主动选择的产能补充策略。小米将主导设计、研发和供应链,东风负责生产制造,双方在技术和资源上互补。例如,东风在传统汽车制造和新能源领域的经验,可帮助小米快速实现增程式车型的量产。
三、代工合作的背景与行业趋势
- 新能源车企的产能策略
头部新势力(如蔚来、小鹏)早期均采用代工模式快速切入市场,后期逐步自建工厂。小米的路径类似:先用代工(北汽)完成资质过渡,再通过自建工厂实现自主生产,最后以代工补充产能。
- 政策与资质限制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严格,小米通过 “先代工后拿资质” 的模式(即 2 年内销售超 3 万辆)绕过了初期壁垒。而与东风的合作则是在资质独立后的市场化选择,不受政策限制。
- 供应链与成本考量
代工可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尤其在增程式车型等细分市场,小米可借助东风的现有产线和供应链降低边际成本。同时,小米仍保持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的自主供应链。
四、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格局
车型 | 生产模式 | 工厂 / 合作方 | 时间节点 |
---|---|---|---|
SU7 | 自主生产 | 北京亦庄工厂 | 2024 年已量产 |
第二款 SUV | 自主生产 | 北京第二工厂 | 2025 年投产 |
“昆仑” SUV | 代工(东风) | 武汉云峰工厂 | 2026 年上市 |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主力车型(SU7 及第二款 SUV)将以自主生产为主,而第三款车型 “昆仑” SUV 则会采用代工模式。 这种 “双轨制” 策略既保障了核心产品的品质可控,又通过外部合作快速扩展产能,符合小米在汽车行业的 “快速迭代、生态协同” 战略。未来,随着自建工厂的进一步投产,代工可能仅作为特定车型的补充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