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官方尚未正式发布独立的 “小米车机盒子” 硬件产品。不过,结合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第三方市场动态以及行业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解析这一话题:
一、小米车机生态的核心载体:CarWith 系统
小米在车载互联领域的核心技术是CarWith 系统,这是一款专为车机场景设计的智能互联应用,支持手机与汽车中控屏幕的无缝交互。2025 年 4 月发布的CarWith V3.4.0 版本进一步优化了功能:
- 交互体验升级:新增地图拖拽放大功能,支持语音控制切换导航和音乐,解决了早期版本中存在的断连、声音卡顿等问题。
- 生态深度整合:与小米澎湃 OS、米家智能家居系统联动,例如在车内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家中空调、扫地机器人等设备。
- 第三方应用适配:支持 QQ 音乐、高德地图等主流应用的深度优化,例如 QQ 音乐新增毛玻璃效果界面,高德地图可直接在首页开启巡航模式。
目前,CarWith 主要通过手机应用 + 车机预装的形式落地,例如小米汽车 SU7 系列车型已内置该系统,而第三方车企则需通过外接设备实现兼容。
二、第三方市场的 “小米车机盒子”:适配 CarWith 的硬件方案
尽管小米官方未推出独立硬件,但第三方厂商已针对 CarWith 开发了多款车机互联盒子,主要分为两类:
- 无线投屏盒子(价格约 200-300 元):
- 功能:通过 Wi-Fi 或蓝牙连接手机与车机,将 CarWith 界面投射到中控屏幕,支持导航、音乐、电话等基础功能。
- 代表产品:君用 U6、耘电车联无线盒子等,适配华为 HiCar、苹果 CarPlay 等多平台。
- 兼容性:支持小米、三星、华为等主流安卓机型,但部分功能(如语音助手)可能受限于手机品牌。
- 智能扩展盒子(价格约 300-500 元):
- 功能:内置处理器和存储空间,可独立运行 CarWith 系统,支持安装第三方应用(如视频流媒体、游戏)。
- 代表产品:部分厂商推出的 “CarWith 专用盒子”,配备 4G/5G 模块、高清 HDMI 接口等。
- 场景:适用于老旧车型或非智能车机,通过外接盒子实现智能化升级。
这些第三方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低成本适配,但存在性能差异(如投屏延迟、应用兼容性),建议选择口碑较好的品牌(如君用、亿连)。
三、小米汽车的车机硬件布局
小米汽车(如 SU7 Ultra)的车机系统已集成 CarWith 功能,其硬件配置包括:
- 中控屏幕:17.3 英寸 2K 触控屏,支持多点触控和语音交互。
- 芯片: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车规级芯片,性能较上一代提升 3 倍,支持多任务处理和 AR-HUD 显示。
- 生态联动:通过小米账号登录,可同步手机日程、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的车机系统采用封闭生态,不支持外接第三方盒子,但通过 OTA 升级持续优化功能。例如,2025 年 5 月更新的 1.7.0 版本限制了赛道模式下的马力输出,需通过圈速考核解锁,体现了小米对用户安全的重视。
四、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市场需求增长:2025 年中国智能车载终端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105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13.5%,主要驱动力包括 5G 普及、自动驾驶技术升级和消费者对车联网功能的需求。
- 技术融合:AI 语音助手、AR 导航、V2X 通信等技术将成为车机系统的标配,小米可能通过自研或合作(如与高德地图、QQ 音乐)进一步强化这些功能。
- 生态协同:小米的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将深化,例如通过 CarWith 实现车内控制智能家居、手机远程控车等场景。
五、购买建议
- 小米车主:直接使用 SU7 系列内置的 CarWith 系统,通过 OTA 获取最新功能。
- 非小米车主:
- 预算有限:选择第三方无线投屏盒子(如君用 U6),价格约 200 元,满足基础互联需求。
- 追求性能:考虑支持 CarWith 的智能扩展盒子,如部分厂商推出的 4G 版产品,价格约 500 元。
- 注意事项:购买前确认盒子与车型、手机型号的兼容性,优先选择支持官方认证的产品。
总结
2025 年,小米的车机生态以CarWith 系统为核心,通过手机应用和第三方硬件扩展市场覆盖。尽管官方未推出独立盒子,但第三方解决方案已能满足多数用户需求。未来,随着小米汽车销量增长和生态协同深化,车机硬件可能成为其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