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属于a股还是港股

2025-05-06 15:05:19  阅读 9 次 评论 0 条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尚未独立上市,其业务仍属于小米集团(港股代码:01810.HK)的全资子公司,因此仍归属港股市场。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汽车的当前状态


  1. 未分拆上市
    小米汽车自 2021 年成立以来,始终作为小米集团的核心战略业务独立运营,但并未进行分拆上市。根据小米集团 2024 年财报及 2025 年最新公告,小米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均由集团直接统筹,未提及分拆计划。

    • 财务整合:小米汽车的营收、成本及利润均纳入小米集团整体财务报表,例如 2024 年小米汽车交付量达 13.5 万辆,贡献营收约 300 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 11%。
    • 股权结构:小米汽车由小米集团全资持股,未引入外部投资者,股权结构保持单一。

  2. 业务进展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推出首款车型 SU7 后,市场表现强劲。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第二款车型 YU7(纯电 SUV)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产能方面,北京亦庄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三季度投产,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二、分拆上市的可能性与挑战


  1. 分拆上市的潜在动机

    • 融资需求: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持续高投入(如 2024 年小米汽车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分拆上市可通过独立融资缓解集团资金压力。
    • 估值提升:市场对小米汽车的估值(约 1500 亿港元)显著高于小米集团整体估值(约 3000 亿港元),分拆后可能释放更高价值。
    • 战略聚焦:独立上市有助于小米汽车吸引产业链投资者,加速技术合作与国际化布局。

  2. 分拆上市的障碍

    • 监管审批:港股分拆需满足《上市规则》第 15 项应用指引,要求母公司保留足够业务及资产独立上市。小米集团 2024 年净利润约 150 亿元,若分拆后剩余业务盈利不足,可能触发退市风险。
    • 市场环境:港股流动性低迷(2025 年日均成交额约 1000 亿港元),且新能源汽车板块估值承压(蔚来、小鹏市值不足 700 亿港元),分拆时机不佳。
    • 战略协同:小米汽车依赖集团生态链资源(如 MIUI 系统、供应链),分拆可能削弱协同效应。


三、A 股与港股的上市路径对比


  1. A 股上市的可行性

    • 政策支持:中国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登陆科创板,小米汽车符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 + 高端装备” 的行业定位。
    • 盈利门槛: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需满足市值与收入 / 研发投入指标。小米汽车 2024 年营收约 300 亿元,研发投入占比 8%,符合 “预计市值≥15 亿元 + 营收≥2 亿元 + 研发占比≥15%” 的标准。
    • 挑战:A 股上市周期长(通常 2-3 年),且需拆除 VIE 架构,可能与小米集团的海外融资需求冲突。

  2. 港股上市的优势

    • 流程熟悉:小米集团已在港股上市,分拆子公司可沿用现有合规框架,缩短上市时间。
    • 国际资本:港股吸引全球投资者,有利于小米汽车的国际化战略(如欧洲市场拓展)。
    • 流动性风险:港股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估值折价,需通过 “双重上市” 或 “介绍上市” 缓解。


四、未来展望


  1. 短期(2025-2026 年)
    小米汽车大概率维持现状,依托集团资源加速扩张。若 2025 年销量突破 30 万辆(含 SU7 和 YU7),可能为分拆上市积累业绩基础。

  2. 中长期(2027 年后)

    • 分拆港股:若港股流动性改善或小米集团业务多元化(如 AI、机器人),分拆可能性上升。
    • 登陆 A 股:需待小米汽车盈利稳定(预计 2027 年),且集团完成 VIE 架构调整。


结论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仍属于港股市场的小米集团(01810.HK),未独立上市。 若未来分拆,港股可能优先于 A 股,但短期内可能性较低。投资者可关注小米集团财报及分拆相关公告,以获取最新动态。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914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