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作为小米集团的创始人兼 CEO,在 2021 年和 2025 年两个关键时间点展现了其战略眼光与领导力的持续进化。以下从战略决策、技术突破、市场表现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与生态协同效应,揭示其十年战略的连贯性与前瞻性。
一、2021 年:战略奠基与危机应对
1. 智能汽车战略的原点
2021 年 3 月,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将其定义为 “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这一决策源于对技术融合趋势的判断:智能手机与汽车的智能化边界逐渐模糊,小米的 AIoT 生态需要新的载体。雷军亲自挂帅汽车业务,计划十年投入 100 亿美元,并迅速启动研发。这一战略的底层逻辑是 “技术复用”—— 将手机领域积累的影像算法、快充技术、芯片设计能力迁移至汽车领域。例如,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全焦段夜拍技术正是源自小米 12 Ultra 的影像系统。
2. 高端化破局与技术攻坚
2021 年 8 月的年度演讲中,雷军提出 “技术立业” 的新十年战略,强调小米将不惜代价冲击高端市场。这一年,小米发布了搭载屏下摄像头技术的 MIX4、全球首款液态镜头手机 MIX Fold,以及自研影像芯片澎湃 C1。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更重塑了用户对小米品牌的认知。数据显示,2021 年小米手机在 4000-6000 元价位段的市占率从 3.5% 跃升至 9.7%。
3. 应对国际制裁的韧性
2021 年 1 月,美国国防部以 “涉军” 为由将小米列入制裁清单,导致股价单日暴跌 13%。雷军果断采取法律手段,通过诉讼揭露制裁理由的荒谬性(如将雷军 2019 年获得的 “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称号曲解为 “涉军”),最终在 5 月胜诉。这一事件不仅维护了小米的国际形象,更为后续全球化布局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2025 年:战略落地与生态协同
1. 智能汽车的爆发式增长
经过四年研发,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4 月上市,2025 年成为增长核心引擎:
- 市场表现:截至 2025 年 2 月,SU7 累计交付 13.5 万辆,订单锁定超 24.8 万台,周峰值订单达 9000 份。2025 年 4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8 万台,SU7 Ultra 版开始交付,高配车型占比超 50%。
- 技术突破:SU7 搭载的 9100T 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底板零件从 84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40%;激光雷达避障系统复用手机影像算法,夜间识别精度提升 30%。
- 产能扩张: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70 万辆,相当于特斯拉上海工厂的 1.5 倍。雷军透露正考察海外建厂,计划 2026 年进军欧洲市场。
2. 全生态协同效应显现
小米的 “手机 × 汽车 ×AIoT” 战略在 2025 年形成闭环:
- 用户黏性:SU7 车主家庭平均拥有小米设备数量是行业三倍,形成 “车 - 家 - 手机” 联动场景,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苹果生态 30%。
- 技术反哺:汽车业务的高算力需求推动小米澎湃 OS 升级,该系统已连接 9 亿设备,AI 大模型日均处理 2000 万训练片段,数据闭环效率领先行业。
- 财务贡献:2024 年第三季度,汽车业务带动小米营收同比增长 30.5%,2025 年预计汽车收入占比将达 18%,毛利率提升至 28%。
3. 手机业务的高端化深化
小米手机在 2025 年 Q1 以 19% 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第一,同比增长 40%。这一成绩得益于:
- 产品策略:小米 15 Ultra 首售日销售额破 30 亿元,搭载自研 RISC-V 芯片与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6000 元以上机型占比提升至 25%。
- 渠道革新:小米之家门店超 11000 家,推行 “线上线下统一定价 + 现货优先供应” 策略,高端机型线下销量占比达 45%。
三、战略连贯性与领导力进化
1. 十年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从 2021 年启动造车到 2025 年,小米累计投入 1050 亿元研发资金,其中 2025 年单年研发预算达 300 亿元,重点覆盖智能汽车、AI 大模型、自研芯片三大领域。这种 “长期主义” 的投入模式,使小米在手机、汽车、IoT 三大赛道均建立技术壁垒。
2. 危机应对能力的升级
对比 2021 年应对美国制裁的被动防御,2025 年小米展现出更强的主动破局能力。例如,面对华为 Pura80 系列的竞争,小米通过 “全场景智驾包” 等差异化服务巩固市场地位;在产能瓶颈面前,雷军亲自带队优化生产流程,将 SU7 标准版的交付周期从 50 周缩短至 43 周。
3. 生态思维的升维
雷军的战略视野已从 “硬件 + 软件” 扩展至 “生态 + 服务”。2025 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预计达 450 亿元,占总营收 7.5%,金融科技、内容生态等业务贡献超 100 亿元利润。这种 “硬件引流、服务变现” 的模式,使小米的生态价值逐渐对标苹果与特斯拉的总和。
结语:从 “性价比” 到 “技术普惠” 的跨越
雷军在 2021 年埋下的战略种子,在 2025 年结出硕果。小米的转型不仅是业务的扩张,更是从 “价格杀手” 到 “技术引领者” 的质变。未来,随着 L4 级自动驾驶、AI 大模型等技术的落地,以及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小米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雷军的 “技术立业” 理念,正在重塑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