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以自主生产为主,同时在部分新车型上可能存在代工合作。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核心车型(SU7 系列)的自主生产
- 北京工厂主导生产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一期和二期工厂:
-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2024 年 3 月投产,年额定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生产和产线优化,2025 年实际产能已提升至月交付超 2.8 万辆(2025 年 4 月数据),累计交付量突破 32 万辆。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2025 年 6 月竣工,7 月投产,设计产能 15 万辆 / 年。两厂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及即将上市的 YU7 车型。
- 独立造车资质的支撑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 7 月获得工信部独立造车资质,此前曾借用北汽越野资质生产。获得资质后,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名称正式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自主生产。这意味着小米在核心车型上已完全摆脱代工依赖。
二、新车型(如 “昆仑” SUV)的代工传闻
- 增程式 SUV “昆仑” 的代工可能性
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内部代号 N3)定位为增程式大型 SUV,预计 2026 年上市。根据多方消息,该车型可能由东风汽车代工,具体合作方式包括:
- 武汉东风云峰工厂:东风云峰工厂具备 30 万辆 / 年的柔性生产能力,且当前产能利用率不足 60%,可能承接 “昆仑” 的制造。
- 收购或改造工厂:小米可能收购东风现有工厂并进行技术改造,以快速扩充产能。
- 代工合作的背景
- 产能压力:小米 SU7 订单积压严重(截至 2025 年 3 月,未交付订单超 15 万辆),而二期工厂主要用于生产 YU7,“昆仑” 的产能需求需外部补充。
- 地方产业协同:小米在武汉布局了多个项目(如武汉总部、小米科技园),与东风的合作可依托当地成熟的汽车产业链,降低物流和人力成本。
- 官方态度与争议
小米官方尚未正式确认与东风的代工合作,但雷军曾公开表示 “不排除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产能解决方案”。部分分析认为,代工可能是小米短期内缓解产能压力的策略,但长期仍将坚持自建工厂。
三、供应链合作与代工的区别
- 零部件供应商
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富士康等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但这些合作主要集中在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核心零部件,而非整车代工。例如: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三元锂电池,并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
- 富士康:参与智能化组件生产,但未涉及整车制造。
- 历史代工模式的转变
小米早期曾借用北汽越野资质生产 SU7,但这是资质过渡阶段的临时措施,而非长期代工战略。2024 年 7 月获得独立资质后,小米已完全自主生产。
四、未来趋势:自主生产为主,代工为辅
- 自建工厂的产能扩张
小米计划到 2026 年将总产能提升至50 万辆 / 年,并在武汉、合肥等地布局新生产基地,进一步强化自主制造能力。
- 代工的局限性
代工模式可能面临质量管控风险和品牌独立性挑战。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强调 “自建工厂是品质的基石”,并表示 “代工不是长久之计”。
- 代工的潜在场景
若小米推出低价走量车型或增程式新车型,可能阶段性采用代工,但这一策略需平衡成本与品牌形象。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车型(如 SU7 系列)由北京工厂自主生产,而新车型 “昆仑” SUV 可能由东风汽车代工,以缓解产能压力。这种 “自主为主、代工为辅” 的模式,既体现了小米对品质的把控,也反映了其应对市场需求的灵活性。未来,随着自建工厂产能的进一步释放,代工的比重可能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