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的累计销量已突破 10.57 万辆,其中 2025 年第一季度以 7.59 万辆的成绩登顶中国中大型轿车市场销量榜首,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现象级产品。以下是基于最新数据的详细分析:
一、2025 年销量表现与市场地位
- 一季度销量领跑
根据中汽数研和乘联会数据,小米 SU7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以75,869 辆的销量稳居国内中大型轿车市场第一。这一成绩不仅远超传统豪华车型如奥迪 A6L(45,148 辆)、奔驰 E 级(33,302 辆),也领先于比亚迪汉 DM-i(25,707 辆)等新能源竞品。其市场份额占比达 26.2%,在纯电动车领域更以 5.88% 的份额位列第二。
- 单月交付能力提升
从月度数据看,小米 SU7 的交付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25 年 1 月售出 22,897 辆,2 月达 23,728 辆,3 月突破 3 万辆,4 月虽因产能调整略有下滑至 7,058 辆,但前四个月累计销量仍达 10.57 万辆。这一表现显示出小米在供应链优化和产能爬坡上的持续努力。
- 细分市场优势显著
- C 级车市场:小米 SU7 以 8.13% 的份额占据榜首,打破了传统豪华品牌的垄断。
- 20-30 万元价格带:其市场份额达 7.77%,与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 EV 形成直接竞争。
- 区域分布:销量集中在新能源渗透率高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如杭州(2,256 辆)、武汉(1,319 辆)、上海(1,267 辆)等。
二、销量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
- 产品力与性价比
小米 SU7 凭借800V 高压平台、激光雷达 + Orin 芯片的智能驾驶系统,以及3.9 秒零百加速等性能参数,在 20-30 万元价格区间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其起售价 21.59 万元,相比同配置的极氪 001(26.99 万元起)和特斯拉 Model 3(23.19 万元起)更具吸引力。
- 品牌与生态协同
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庞大用户基础(全球 MIUI 月活用户超 6.5 亿)为其汽车业务提供了天然流量池。通过手机 - 车机无缝互联、米家智能家居生态联动等功能,小米 SU7 成功吸引了科技爱好者和年轻消费群体,其中 52.5% 的用户为苹果手机持有者。
- 产能与供应链优化
尽管北京工厂年产能规划为 30 万辆,但 2025 年 Q1 实际月产能仅 1.2-1.5 万辆,导致订单积压周期长达 25-34 周。为缓解交付压力,小米采取了多项措施:
- 供应链二供:与弗迪电池达成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供应协议,2025 年 Q2 起月供应量提升至 1 万套,缩短标准版交付周期 3-4 周。
- 工厂扩产:二期工厂将于 2025 年 6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生产 SU7 改款及规划中的 SUV 车型。
- 产能调配:优先生产毛利率更高的 SU7 Max 版(占比 60%),并向华东、华南等主力市场倾斜 50% 以上产能。
三、全年销量预测与挑战
- 目标与进度
小米 2025 年的销量目标为35 万辆,截至 4 月完成率约 30.2%。若下半年产能顺利释放(二期工厂投产后月产能或达 2.2 万辆),全年销量有望突破25-30 万辆。但需注意,这一预测基于以下假设:
- 供应链稳定性提升,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充足。
- 市场需求保持热度,未出现大规模竞品降价或政策调整。
- 潜在风险
- 产能瓶颈:当前未交付订单仍达 8-10 万辆,若二期工厂投产进度滞后,可能影响下半年交付节奏。
- 竞争加剧:2025 年新上市的小鹏 MONA M03(一季度销量 47,130 辆)、智界 R7(28,690 辆)等车型可能分流部分需求。
- 价格战压力: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 EV 等竞品已启动降价促销,小米 SU7 若跟进可能影响利润空间。
四、数据说明与获取建议
- 数据时效性
目前公开的 2025 年销量数据仅覆盖至 4 月,5 月及之后的销量需等待小米官方或第三方机构(如乘联会、中汽协)的后续披露。 - 权威信息渠道
- 小米汽车官网 / 官方微博:定期发布交付量战报。
- 乘联会 / 中汽数研:每月中旬发布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
- 财经媒体:如 36 氪、第一财经等,实时跟踪供应链动态与销量数据。
综上,小米 SU7 在 2025 年开局表现强劲,凭借产品力、品牌生态和产能优化,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大份额。但全年目标的达成仍取决于供应链稳定性、市场竞争态势及产能释放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