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 1 日,小米集团(股票代码:01810.HK)的股价表现呈现出显著的波动性,其核心驱动力来自小米汽车业务的超预期发展。以下是基于最新市场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股价涨幅与历史对比
- 短期涨幅(2025 年至今)
截至 2025 年 5 月 1 日,小米集团港股收盘价约为 50 港元,较 2025 年 1 月 3 日的年初低点 36.25 港元上涨约 38%。这一涨幅主要受益于小米汽车 SU7 的持续热销和产能提升。例如,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达 2.8 万辆,连续三个月突破 2 万辆,且门店数量快速扩张至 269 家。
- 长期涨幅(2022 年低点至今)
若以 2022 年 10 月的历史低点 8.31 港元为基准,小米集团股价已累计上涨超过 500%。这一增长主要由小米汽车业务推动,其从 2024 年 3 月首款车型 SU7 上市后,15.5 万辆的交付量支撑起了小米集团万亿港元的市值。
二、小米汽车业务的关键影响
- 销量与市场份额
小米汽车 SU7 在 2025 年 1-4 月累计交付量达 10.02 万辆,位列新能源汽车品牌第七,成为市场黑马。其 3 月单月销量 2.92 万辆,在中大型车市场占有率达 21.82%,稳居细分市场第一。
- 财务与盈利情况
尽管销量强劲,但小米汽车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2024 年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净亏损 62 亿元,平均每辆车亏损约 4.53 万元。不过,随着产能提升(工厂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和规模效应显现,市场对其未来盈利预期持乐观态度。
- 产品与技术布局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推出与特斯拉 Model Y 竞争的 SUV 车型,并加速推进 AI 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如端侧大模型 MIMO 的本地化部署,进一步提升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体验。
三、市场情绪与机构观点
- 投资者信心
小米汽车业务的成功推动市场对小米集团的估值重构。截至 2025 年 2 月,小米集团市值突破 1.26 万亿港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尽管 4 月因 SU7 事故事件导致股价短期回调,但长期增长逻辑未变。
- 机构评级与目标价
多家券商上调小米集团目标价:摩根士丹利将目标价上调至 63 港元,高盛维持 59 港元的买入评级,认为汽车业务估值重估将推动股价上行。不过,中金公司持中性态度,提示需关注手机出货量季节性波动风险。
四、风险与挑战
- 行业竞争加剧
华为智界 S9、蔚来 ET7 改款等竞品的降价促销,可能导致 SU7 订单增速放缓。此外,美国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 25% 关税,若实施将影响小米汽车的欧洲出口计划。
- 股东减持压力
黑石集团在 2025 年 4 月减持 1.2 亿股,套现约 56 亿港元,机构持股比例降至 61%,可能对短期股价造成压力。
五、未来展望
若小米汽车能持续保持销量增长(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毛利率,其股价有望进一步突破。但需密切关注产能爬坡进度、政策变化及市场竞争格局。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小米集团的 “手机 + 汽车 + AIoT” 生态协同效应仍是核心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