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在智能控制领域的布局进入深度落地阶段,旗下多款车型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展现出「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竞争力。以下从技术突破、产品矩阵、用户体验及行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突破: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路升级
-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Xiaomi HAD)
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 Xiaomi HAD 系统于 2025 年 2 月正式推送,实现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该系统通过 18 项新功能与 18 项体验优化,覆盖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场景,支持原地启动智驾、无图轨迹规划及用户数据训练三大核心能力。例如,在复杂城市道路中,系统可智能预判并规划最佳路径,急加速 / 急刹车减少 40%,轨迹拟人化程度提升 30%。
- 智能底盘技术的前瞻性布局
小米在 2025 年重点推进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及线控转向 / 刹车系统研发。四电机系统综合功率达 1511kW,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复杂动作;全主动悬架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可实现 140mm 升降行程及 44400N 举升力,测试车已实现原地起跳。线控转向系统取消机械连接,转向比在 5:1-15:1 无级调节,为无方向盘座舱奠定基础。
- 三电系统的性能突破
小米 SU7 Ultra 采用「前 1 后 2」三电机布局,总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搭载 93.7kWh 电池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 10%-80%)。碳纤维轻量化设计使整车减重 17 处,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配合主动扩散器(0-16 度自适应调节),高速下压力达 285kg。
二、产品矩阵:覆盖高性能与家庭场景
- 性能旗舰:小米 SU7 Ultra
作为「纽北最速四门电车」(圈速 6 分 46 秒 874),SU7 Ultra 以 81.49 万元预售价创下国产性能车新标杆。除三电机动力外,其配备碳陶瓷制动盘、倍耐力 P ZERO 轮胎及 Bilstein EVO T1 绞牙避震,赛道模式下可实现 0.98g 横向加速度。车内搭载 HyperOS 系统,支持五音区语音交互与 AR-HUD,配合 16.1 英寸中控屏,实现「视线焦点即操作焦点」。
- 家庭主力:小米 YU7 中型 SUV
定位 30 万元级市场的 YU7 于 2025 年 6 月上市,车身尺寸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主打大五座布局。其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101.7kWh),CLTC 续航 760km,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续航 300km)。智驾方面配备双 Orin X 芯片(508TOPS 算力)及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 功能,可识别施工路段、异形障碍物等复杂场景。
三、用户体验:从功能创新到安全争议
- 智能交互的场景化落地
小米 SU7 的车载小爱同学支持连续对话、协同唤醒及离线控车,每日激活次数达 2.08 亿次。其五音区语音交互可识别主副驾指令优先级,配合方向盘电容感应,实现「视线不离开路面即可完成操作」。此外,通过小米妙享中心,车辆可与米家设备联动,如远程开启家中空调、查看安防摄像头等。
- 用户反馈与争议焦点
尽管 SU7 系列销量亮眼(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但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引发争议。2025 年 3 月,一起 SU7 高速事故暴露纯视觉方案(标准版未配激光雷达)在低光照、施工路段的局限性,系统从报警到碰撞仅留给驾驶员 2 秒反应时间。事后,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并通过 OTA 升级优化障碍物识别算法,但未明确硬件改进计划。
四、行业影响:生态协同与竞争格局
- 「人车家」生态的壁垒构建
小米通过 HyperOS 系统整合手机、平板、智能家居,实现跨设备无缝切换。例如,手机导航可自动同步至车机,车内播放的音乐可续播至家中音响。这种生态优势使其在 20 万元以上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2025 年 1-4 月,小米汽车中高端车型(SU7 Max 及以上)占比达 45%。
- 与头部玩家的技术博弈
- 华为 ADS 4.0:采用 192 线激光雷达 + 多模态融合方案,支持高速 L3 级自动驾驶,感知精度达 3cm,可识别悬空障碍物。
- 小鹏 XNGP:依托 720 亿参数大模型,实现城市道路「类人决策」,2025 年计划覆盖全国 200 城。
- 小米 HAD:通过用户数据反哺模型训练,在无图场景下轨迹更拟人,但算法成熟度仍需追赶华为、小鹏。
- 市场定位的再平衡
小米采取「高端树品牌 + 中端走量」策略:SU7 Ultra 冲击百万级性能车市场,YU7 以 30 万元级价格切入家庭用户,而增程 SUV N3(2026 年上市)瞄准 20 万元以下市场。这种分层布局使其在 2025 年上半年市占率突破 5%,仅次于比亚迪、特斯拉。
五、未来挑战与技术展望
- 智驾安全的行业共性难题
2025 年 4 月,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标准。小米需在电池热失控防护、冗余设计等方面加强投入,同时完善智驾系统的人机共驾逻辑(如强制接管提示、紧急避险算法)。
- 全球化布局的关键窗口期
小米计划 2025 年下半年进入欧洲市场,首站选择德国。其需应对当地严苛的排放法规(如欧盟 2035 禁燃令)、充电基建不足等挑战,同时通过「生态出海」模式(如预装小米应用商店)抢占用户心智。
- 技术路线的长期选择
纯视觉与激光雷达的路线之争仍在持续。小米若坚持纯视觉方案,需在算法优化(如多模态大模型)与数据积累(2025 年计划收集 5 亿公里用户数据)上加速;若转向融合方案,则需平衡成本与体验,例如在中高端车型标配激光雷达,基础版保留纯视觉。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智能控制车,展现出「技术激进」与「生态闭环」的双重特征。其通过 SU7 Ultra 的性能突破与 YU7 的家庭场景覆盖,在 20-80 万元市场形成矩阵优势;Xiaomi HAD 与智能底盘技术则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力。然而,智驾安全争议与行业竞争加剧,将考验小米在技术迭代与用户信任之间的平衡能力。未来,如何将「性价比基因」与「高端化战略」深度融合,将是小米汽车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