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已形成 “整车制造 + 核心供应链 + 技术研发” 的多元化布局,覆盖从电池、电机到智能驾驶的全产业链。以下是其核心合作伙伴及合作亮点:
一、整车制造与代工合作
- 北汽蓝谷(600733)
作为小米汽车的重要代工方,北汽蓝谷通过子公司北汽新能源为小米 SU7 系列提供生产资质及制造服务。双方合作始于 2024 年,小米借助北汽的产能快速实现量产,而北汽则通过技术授权和代工费用获得收益。例如,小米 SU7 基础版车型的生产线即由北汽蓝谷改造升级,年产能可达 15 万台。
- 众泰汽车(000980)
2025 年 3 月,小米宣布投资众泰汽车并达成战略合作。众泰将为小米提供定制化整车设计、研发及生产服务,而小米则输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技术。此次合作被视为小米布局中低端市场的重要举措,双方计划推出价格在 15-20 万元的入门级车型,预计 2026 年量产。
二、核心零部件供应链
(1)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300750)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 提供麒麟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技术),续航里程达 800 公里,并合作开发 “电电增程” 技术,使 SU7 Ultra 续航突破 1500 公里。此外,宁德时代还与小米、北汽蓝谷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布局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
- 比亚迪(002594)
旗下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基础版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凭借高性价比覆盖中低端车型。双方在电驱系统、热管理等领域亦有协同,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被应用于小米 SU7 的电池包设计。
(2)电驱动与底盘系统
- 汇川技术(300124)
为小米汽车提供 V6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1,000rpm)及电控系统,适配 SU7 高性能版。其子公司汇川联合动力在驱动电机领域市占率超 15%,技术壁垒显著。
- 拓普集团(601689)
供应空气悬架、热管理系统等核心部件,单车配套价值达 5000-8000 元。其 IBS 线控制动系统已通过小米汽车验证,未来将逐步替代传统液压制动。
三、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技术
- 高通(Qualcomm)
小米 SU7 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算力达 30TOPS,支持多屏交互、AR-HUD 等功能。双方还在 5G-V2X、车载 AI 大模型等领域展开合作,计划 2025 年推出基于骁龙 Ride 平台的 L3 级自动驾驶方案。
- 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
地平线征程 6 芯片被用于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支持 BEV+Transformer 算法架构,可实现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双方联合研发的端到端大模型已完成路测,预计 2026 年量产。
- 博泰车联网
作为小米投资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商,博泰为小米汽车提供车机系统、语音交互等服务。其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占率达 11.9%,并与小米生态链深度整合,支持手机 - 车机无缝互联。
四、生态链与生产制造
- 思灵机器人
为小米汽车打造电子域控制器柔性组装线,单位小时产量(UPH)提升 30%,并引入 AI 视觉检测技术,不良品率降至 0.1% 以下。双方计划拓展至电池包组装、车身焊接等环节。
- 宁德时代与小米的 “电电增程” 技术
通过双核电池架构(主能量区 + 增程能量区),小米 SU7 Ultra 实现纯电续航 1500 公里,无需油箱即可满足长途出行需求。该技术已申请 200 余项专利,计划 2025 年向其他车企开放授权。
五、未来合作方向
- 国际市场拓展:小米计划与 Stellantis 集团合作,借助其欧洲生产基地推出右舵版 SU7,目标 2026 年进入英国、澳大利亚市场。
- 固态电池研发:联合清陶能源、辉能科技开发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400Wh/kg,预计 2027 年搭载于小米高端车型。
- 充电网络建设:与特来电、星星充电共建 800V 超充站,2025 年覆盖国内主要城市,实现 “5 分钟补能 250 公里”。
总结
小米的汽车合作模式呈现 “自研 + 生态链 + 资本投资” 的特点,通过深度绑定宁德时代、高通等头部供应商,快速构建技术壁垒;同时借助北汽、众泰的制造能力实现规模化量产。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和全球化布局,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