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5 年的最新动态来看,小米公司的加班现象呈现出 **“核心业务高压、非核心部门分化”** 的特点,具体情况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核心业务部门:高强度加班成常态
- 汽车与 AIoT 研发的 “双引擎压力”
小米汽车项目(如 SU7 Ultra 和 YU7)因市场竞争激烈,研发团队需将传统车企 3 年工作量压缩至 18 个月完成。例如,汽车部门工程师普遍实行 “早 9 晚 10、周末单休”,日均工作时长约 12 小时,部分团队甚至出现 “凌晨 2 点仍在调试自动驾驶系统” 的情况。
AIoT(智能硬件)部门则面临产品迭代压力,2025 年计划推出 15 款新品,导致部分团队默认 “大小周” 工作制,加班餐补和打车报销成为常态。
- 手机研发的 “隐形工时竞赛”
手机部门员工透露,部分团队通过 OA 系统实时监控工作时长,要求 “早 10 晚 10” 在岗(实际工作约 10-11 小时),且工时数据与绩效考评直接挂钩。例如,上海某部门实行 “工时排名制”,日均 12 小时仍可能因排名靠后被约谈。更极端的是,北京某团队要求员工下班后保持在线,深夜回复消息也计入工时。
- 外包员工的 “生存困境”
外包员工被要求每日必须待满 11 小时,不足者次日即被约谈,频繁未达标可能被直接解雇。例如,江苏某外包团队因单日工时不足 11 小时,10 名员工被集体劝退。这种 “即时惩罚” 机制导致外包群体离职率高达 35%,远超正式员工。
二、非核心部门:弹性工作制与形式主义并存
- 市场与行政部门的 “表面宽松”
市场、行政等部门自 2025 年初试行弹性工作制,允许员工自主安排时间,但需通过 “结果导向” 考核。例如,品牌公关部员工可在家办公,但需每日提交工作日报,周末需响应紧急舆情。
部分员工反映,弹性工作制反而加剧了 “隐形加班”,例如某市场专员因周末线上参与客户会议,实际周工时仍达 55 小时。
- 供应链与生产部门的 “周期性冲刺”
供应链部门在新品发布前需协调产能,员工常需连续加班 2-3 周,日均工作 10 小时。例如,小米 15 系列量产期间,苏州工厂员工连续 45 天 “早 8 晚 8”,但平时工作强度较低。
生产部门则采用 “项目制加班”,例如南昌工厂为完成 SU7 Ultra 订单,实行 “两班倒”,月均加班时长约 60 小时。
三、法律争议:游走在合规与违规的灰色地带
- 工时制度的 “隐形违法”
小米部分部门日均工时达 11.5 小时,月均工时 287.5 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 176 小时上限。即便采用综合工时制,也需经劳动部门审批,而小米未公开相关备案信息。
法律专家指出,小米通过 “工时排名”“绩效威胁” 等隐性手段施压,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第 31 条关于 “禁止变相强迫加班” 的规定。
- 加班费的 “模糊处理”
小米提供加班餐补(30 元 / 天)和打车报销,但未明确加班费是否符合劳动法标准。例如,北京某员工月加班 80 小时,仅获得 1200 元餐补,远低于法定 1.5 倍工资(约 1.2 万元)。
外包员工的加班费问题更为突出,部分合同未明确支付标准,导致维权困难。
- 劳动监察的 “滞后性”
北京市劳动监察部门已于 2025 年 4 月介入调查,但尚未公布结果。员工普遍担忧 “举证困难”,因工时要求多为口头传达,且考勤记录未区分正常工作与加班时间。
四、员工影响:健康与离职率的双重警示
- 健康透支与心理压力
长期高压导致员工健康问题频发。小米员工体检异常率达 76%,30 岁以下群体颈椎病发病率 68%,抑郁症筛查阳性率 23%(行业均值 12%)。
心理层面,员工普遍存在 “下班羞耻感”,例如某工程师因准时下班被同事调侃 “不够奋斗”。
- 人才流失与创新力萎缩
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率显著上升。小米汽车团队半年流失率达 18%,部分员工因 “无法承受工时压力” 转投华为、蔚来等企业。
创新力方面,2024 年小米专利申请量同比减少 12%,员工反馈 “疲劳战术导致创造力下降”。
五、行业对比与未来趋势
- 与华为、大疆的 “文化差异”
华为实行 “奋斗者协议”,员工可自愿签署放弃带薪年假,但提供高额分红(2024 年员工分红占利润 17%)。
大疆则推行 “9 点清场” 政策,通过物理断联(关灯、锁门)强制员工下班,研发效率反而提升 15%。
小米的加班强度介于两者之间,但缺乏配套激励措施,导致员工满意度较低。
- 政策驱动下的行业转型
2025 年国家发改委明确禁止违法加班,美团、腾讯等企业开始缩减加班时长。例如,腾讯 “活水计划” 允许员工自由转岗,减少无效竞争。
小米若不调整政策,可能面临监管处罚(如劳动监察罚款)和品牌信任危机。
总结:加班现状与应对建议
现状:小米 2025 年的加班现象呈现 “核心业务高压、非核心部门分化” 的特点,尤其在汽车、AIoT 等领域,日均工时普遍超过 11 小时,且存在法律风险。
建议:
- 员工:保留考勤记录、约谈录音等证据,通过工会或劳动监察部门维权;
- 企业:优化绩效考核体系,推行 “结果导向” 管理,避免 “工时排名” 等形式主义;
- 监管: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隐形加班监管,建立 “工时大数据监测平台”。
未来,随着政策趋严和行业转型,小米的加班文化或将逐步向 “效率优先、人性关怀” 转变,但短期内核心业务的高压状态仍难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