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园区已成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标杆性基地,其在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通过技术创新、产能扩张与生态整合,正加速推动小米从科技巨头向全球智能出行生态领导者的转型。以下从六个维度解析小米汽车园区的最新动态与战略布局:
一、产能跃迁:从 “交付神话” 到 “超级工厂矩阵”
- 一期工厂高效运转
占地 71.8 万平方米的一期工厂自 2024 年 4 月投产以来,已实现 76 秒下线一辆小米 SU7 的 “中国速度”。通过双班制生产,月均产能提升至 2.2 万台,2024 年累计交付 13.68 万辆,订单转化率高达 98%,创行业纪录。工厂配备的 9100 吨一体化压铸设备将车身焊点减少 800 余处,寿命提升 10 倍,同时 700 余台库卡机器人构建的 “黑灯产线” 实现了 90% 的自动化率。
- 二期工厂冲刺竣工
紧邻一期的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9 月启动建设,仅用 7 个月完成主体封顶,目前正进行路面硬化施工,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二期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与智能车间,支撑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与高阶智驾研发。随着二期投产,小米两座工厂合计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直指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三期用地蓄势待发
二期旁 52 公顷地块已规划为三期用地,未来工厂总面积或达 105 公顷,构建 “超级工厂矩阵” 应对持续爆单压力。三期将重点布局 8000 吨一体化压铸车间、AI 质检中心和超充电池 pack 产线,进一步强化垂直整合能力。
二、技术突破: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制造范式
- 硬件创新引领行业
- 动力系统:小米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最大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进入 “2 秒俱乐部”,同时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车身工艺:全球顶尖的 9100 吨压铸岛实现液态金属 100 秒凝固成车身,较传统工艺减少 300 个零部件,生产效率提升 30%。
- 智能驾驶:配备激光雷达、Orin-X 芯片与自研 BEV+Transformer 算法,支持城市领航辅助驾驶(NOA),2025 年计划通过 OTA 升级至 L3 级自动驾驶。
- 软件生态深度整合
基于澎湃 OS 构建的 “人车家全生态” 已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无缝互联。例如,用户可通过车载语音助手控制家中空调、窗帘,或在车内远程启动扫地机器人。工厂云端服务器集群每天处理 800TB 自动驾驶数据,为算法迭代提供核心支撑。
三、供应链与合作伙伴:构建 “半小时生态圈”
- 核心供应链布局
- 电池:宁德时代供应三元锂电池,比亚迪弗迪电池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支持不同价位车型需求。
- 智能驾驶:高通提供 5G 芯片,地平线供应征程 6 芯片,联测科技负责动力系统测试设备。
- 热管理:奥特佳独家供应 SU7 热管理系统,鹏翎股份配套管路组件。
- 充电网络 “借力打力”
小米与 18 家充电运营商(包括特来电、国家电网)及 “蔚小理” 达成合作,接入超 126 万根充电桩,其中 80 万根为直流快充桩,覆盖 360 座城市及 6221 个服务区。通过 “充电地图” 实时显示桩位状态、功率及费用,支持即插即充与跨平台支付。
四、市场表现与挑战:从 “黑马” 到 “长跑者”
- 销量与订单压力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 21.61 万台,4 月交付 2.8 万台,排名新势力第四。但全年 35 万辆目标仍需完成剩余 13.39 万台,周均交付需近 7000 台。订单激增导致标配和中配车型交付周期延长至 45 周(明年 2 月以后)。
- 用户反馈与产品迭代
- 正向评价:SU7 的智能座舱、续航表现及性价比获得认可,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订单量环比增长 35%。
- 争议点:SU7 Ultra 新增的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到标准圈速才能解锁最大马力,引发部分用户对安全性与体验的质疑。
五、战略影响:激活区域经济与生态重构
- 产业集聚效应
小米汽车园区带动北京亦庄形成 “半小时供应链生态圈”,宁德时代电池 pack 工厂、地平线智驾研发中心、海斯坦普车身部件基地等上下游企业在 3 公里半径内布局,2024 年区域汽车产业产值突破 2600 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首超 60%。
- 就业与经济贡献
工厂每增加 1 个岗位,周边催生 4.2 个配套岗位,预计二期投产后将带动区域新增就业超 1.2 万人。小米生态链企业追觅科技计划将扫地机器人产线改造为车载激光雷达产线,进一步深化产业协同。
六、政策与未来规划:机遇与挑战并存
- 政策红利
2025 年中央及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报废更新补贴最高 2 万元,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叠加小米自身金融政策,购车综合优惠可达 3 万元以上。北京市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支持,也为小米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提供了便利。
- 未来布局
- 新车型:2025 年 6 月将推出全尺寸 SUV 昆仑(代号),搭载增程式动力系统,主打家庭用户,预计起售价 35 万元。
- 国际化:计划 2026 年进入东南亚市场,2027 年登陆欧洲,初期以 KD 组装模式降低成本。
- 可持续发展:工厂 100% 使用绿电,规划建设光伏电站与储能系统,目标 2030 年实现碳足迹归零。
总结:小米汽车园区的 “三重突破”
小米汽车园区不仅是产能扩张的载体,更是技术创新、生态整合与产业变革的试验田:
- 制造范式突破:从传统流水线到 “数据炼油厂”,工厂成为自动驾驶算法迭代的神经中枢。
- 生态边界突破: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重构智能出行体验,打破硬件与软件的界限。
- 产业协同突破:以小米为核心,带动区域形成 “研发 - 制造 - 服务” 一体化的智能汽车产业集群。
未来,随着二期工厂投产与新车型上市,小米汽车园区将成为中国智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