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 4 日,小米汽车 2025 年的累计交付量已超过9.7 万辆。这一数据基于官方公布的月度交付量统计,具体分布如下:
- 1 月:交付量超 2 万台,连续 4 个月突破 2 万辆大关,显示出市场对小米 SU7 的持续高需求。
- 2 月:交付量超 2 万台,尽管受到春节假期影响,仍保持稳定增长。
- 3 月:交付量超 2.9 万台,创下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产能提升和供应链优化。
- 4 月:交付量超 2.8 万台,受 3 月底安徽交通事故影响,环比略有下滑,但仍维持高位。
从全年目标来看,小米在 3 月 18 日达成20 万辆累计交付时,已将 2025 年全年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这一调整基于产能爬坡的超预期表现 —— 北京亦庄工厂的实际产能已从设计的 15 万辆 / 年提升至 30 万辆 / 年,二期工厂预计 6 月竣工后,全年产能有望突破 80 万辆。
当前,小米汽车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产能与订单的矛盾。截至 4 月底,未交付订单仍超过 10 万辆,标准版 SU7 的等车时间长达 31-34 周。不过,随着新工厂投产和供应链改善,产能瓶颈正在逐步缓解。例如,4 月单月产能已提升至 3.2 万台,预计 5 月交付量将回升至 3 万台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销量上,还体现在产品矩阵扩展和生态协同效应。4 月,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开始交付,而首款 SUV 车型 YU7 计划于 6-7 月上市,进一步覆盖中高端市场。此外,小米通过 HyperOS 车机系统与手机、智能家居的深度互联,吸引了 94% 的车主成为小米生态用户,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尽管 4 月交付量因事故舆论略有波动,但行业分析认为,小米汽车凭借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和产能释放,仍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若产能提升顺利,下半年月均交付量可能突破 3.5 万辆,甚至冲击 4 万辆,成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