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和行业分析,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生产能力已进入快速提升阶段。结合最新的交付数据、工厂产能规划及供应链动态,其日产量呈现以下特点:
一、当前产能现状(2025 年 5 月)
- 一期工厂满负荷运转
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一期工厂是当前主要产能来源。根据实地探访和官方披露,该工厂每小时可生产 40 台整车,年极限产能达 24 万辆。按此计算,若工厂实行 24 小时双班制生产,理论日产量约为 960 台(40 台 / 小时 × 24 小时)。不过,实际生产中需考虑设备维护、节假日等因素,实际日产量约为 900-1000 台。
- 验证数据: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达 2.85 万辆,按此推算日均交付量约为 950 台,与工厂产能基本匹配。
- 二期工厂建设进展
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两座工厂总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若满负荷运转,日均产能可达 822 台(30 万辆 / 365 天)。但由于二期工厂尚未投产,当前产能仍依赖一期工厂。
二、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
- 生产效率优化
小米汽车通过以下措施提升产能:
- 双班制生产:自 2024 年 6 月起,一期工厂已实行双班制,日生产时间从 8 小时延长至 16 小时。
- 供应链协同: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核心供应商深化合作,确保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稳定供应。
- 产线改造:2025 年 3 月对生产线进行升级,4 月产能环比提升 35%。
- 市场需求驱动
小米 SU7 系列订单持续积压,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未交付订单达 15 万辆。为满足需求,工厂通过增加班次、优化排产等方式加速生产,4 月交付量创下单月新高。
三、未来产能展望(2025 年下半年)
- 二期工厂投产影响
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总年产能将达到 30 万辆。若两座工厂均实现满负荷生产,日均产能可提升至 822 台。若按 2025 年全年生产 45 万辆的预期目标,日均产量需达到 1233 台,这意味着二期工厂投产后需快速爬坡至更高产能。
- 新车型推出
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将进一步分摊产能压力。若 YU7 年产能规划为 10 万辆,日均产量约为 274 台,需依赖二期工厂的产能支持。
四、潜在挑战与风险
- 供应链稳定性
尽管小米已布局电池回收、固态电池等领域,但全球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问题仍可能影响生产节奏。
- 市场竞争加剧
2025 年 4 月,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品牌交付量均突破 3 万辆,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产能利用率波动。
- 政策与法规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排放标准升级等政策变化可能影响市场需求,间接影响产能规划。
五、数据对比与行业参考
指标 | 小米汽车(2025 年 4 月) | 行业头部企业(2025 年 4 月) |
---|---|---|
月交付量 | 2.85 万辆 | 比亚迪 38 万辆、小鹏 3.5 万辆 |
工厂年产能 | 24 万辆(一期) | 特斯拉上海工厂 75 万辆 |
日均产量 | 约 950 台 | 比亚迪约 1.27 万台 |
订单交付周期 | 45 周(部分车型) | 特斯拉 Model Y 约 12 周 |
结论
综合当前产能、工厂建设进度及市场需求,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日均产量约为 900-1000 台。随着二期工厂在年中投产及新车型上市,下半年日均产能有望逐步提升至 1000-1200 台。若供应链稳定且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全年产量或超 45 万辆,日均产量峰值可能接近 1300 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