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关于小米武汉汽车工厂的最新动态仍以行业传闻和媒体报道为主,官方尚未发布正式公告。以下是综合多方信息的核心进展及分析:
一、工厂选址与规划:自建与收购并行
- 自建工厂的初步落地
据新浪财经 4 月 15 日报道,小米武汉汽车厂已确定落户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汽车、路特斯汽车工厂相邻。该工厂可能作为小米的第三或第四座整车制造基地,目标支撑 2026 年百万辆产销量计划。
- 产能规划:网传武汉工厂初期规划产能或达 30 万辆 / 年,未来可能通过扩建提升至 50 万辆,以满足小米汽车在华中及南方市场的需求。
- 土地争议:车界锐评 4 月 20 日指出,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部分土地原规划为低空经济用途,后转给小鹏用于飞行器生产,可能影响小米自建工厂的用地。目前该争议尚未有官方澄清。
- 收购东风工厂的可能性
新浪财经 3 月 31 日报道,小米正与东风汽车集团洽谈合作,计划通过收购或改造东风武汉云峰工厂(武汉经开区,年产能 30 万辆)实现快速投产。该工厂当前生产东风日产和岚图车型,产能利用率不足,若合作达成,小米可快速获得成熟产线,缩短建厂周期。
- 合作进展:双方谈判仍在进行中,东风对代工模式存在顾虑(如补贴流失风险),但湖北省政府积极推动,预计年底前可能官宣合作结果。
二、建设进度与投产计划
- 自建工厂的筹备动态
- 动工与土地审批:车界锐评 4 月 20 日称,武汉工厂已启动基桩建设和土地围建,但土地用途变更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武汉经开区 2022 年土地征收方案显示,通航产业园规划有工业仓储用地,可能为小米预留。
- 时间节点:若自建工厂顺利推进,预计 2025 年底完成主体建设,2026 年逐步投产;若涉及土地纠纷,进度可能延迟。
- 收购工厂的潜在优势
若小米接手东风云峰工厂,可直接利用其 30 万辆产能,最快 2025 年下半年启动试生产,2026 年实现规模化交付。该模式能规避自建工厂的长周期风险,同时借助东风的供应链和技术资源(如马赫增程技术)。
三、产能与市场布局
- 当前产能压力
小米北京工厂一期(15 万辆 / 年)和二期(15 万辆 / 年)已满负荷运转,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产能缺口显著。武汉工厂的建设将缓解供需矛盾,支撑 2026 年百万辆目标。
- 车型规划
- 首款车型:小米 SU7 系列(轿车)和 YU7(SUV)由北京工厂生产,武汉工厂可能承接第三款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定位 15 万元级混动车型)。
- 供应链协同:武汉本地企业如华星光电已为小米 SU7 Ultra 提供车载生态屏,未来武汉工厂可能进一步整合本地供应链资源。
四、地方政府支持与行业影响
- 政策与资源倾斜
武汉市政府自 2021 年起积极推动小米汽车项目,承诺提供土地、配套设施及产业扶持。湖北省政府近期在政商会议中明确表示支持小米在鄂投资,可能通过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加速工厂落地。
- 行业竞争与战略意义
- 区域布局:武汉地处中部交通枢纽,辐射华中、华南及西部市场,与北京工厂形成互补,降低物流成本。
- 产能争夺: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竞争激烈,小米需通过多工厂布局巩固市场份额。武汉工厂若投产,将提升其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外的渗透率。
五、风险与不确定性
- 合作谈判的变数
小米与东风的合作仍存在分歧,东风希望保留话语权,而小米倾向于代工模式。若谈判破裂,自建工厂的土地问题可能导致项目搁置。
- 市场需求波动
小米汽车 2025 年订单量虽突破 15 万份,但近期新增订单出现波动,需警惕市场饱和风险。武汉工厂的产能释放需与市场需求匹配,避免产能过剩。
总结
目前小米武汉汽车工厂的进展仍以行业传闻为主,官方尚未正式确认。若合作顺利,武汉工厂可能通过收购东风云峰工厂快速投产,或自建工厂于 2026 年逐步释放产能。这一布局将显著提升小米汽车的产能储备,支撑其销量目标,但土地争议、合作谈判及市场需求变化仍是主要风险点。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及武汉市政府动态,以获取更准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