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雷军在小米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技术突破成为行业焦点。从产品矩阵扩张到全球化布局,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整合,小米汽车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下是关键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销量目标与产能提升
雷军在 2025 年 3 月宣布,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的 13.5 万辆实现翻倍增长。这一调整背后是产能爬坡的加速:北京亦庄工厂双班生产模式稳定,供应链优化后,单月产能突破 3.7 万辆。截至 4 月底,小米汽车累计交付已超 20 万辆,其中 4 月单月交付 2.8 万辆,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开始陆续交付。这一成绩使小米在新势力中稳居前列,1-4 月累计销量达 10.01 万辆,位列新能源汽车品牌第七。
二、产品矩阵与技术突破
1. 旗舰车型 SU7 系列
- SU7 Ultra:作为小米汽车的性能标杆,SU7 Ultra 在 2025 年 2 月发布,预售价 81.49 万元,正式上市价直降 28.5 万元至 52.99 万元,2 小时内斩获超 1 万张大定订单。该车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CLTC 续航 830 公里,支持 5.2C 超快充(11 分钟补能 400 公里),并配备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碳化硅电驱系统。
- 智能化升级:SU7 Ultra 内置澎湃 OS 车机系统,支持 “人车家全生态” 联动,AI 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可识别复杂指令。其智能驾驶系统 Xiaomi Pilot 3.0 配备 1 颗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但 L3 级自动驾驶需等待法规开放后 OTA 解锁。
2. 首款 SUV 车型 YU7
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预售价 35 万 - 40 万元。该车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峰值功率 691 马力,CLTC 续航 835 公里,配备全隐藏式门把手、可升降尾翼和碳化硅电控技术。其内饰采用红白双拼色设计,主驾座椅支持电动腿托,副驾座椅加入零重力模式。
三、供应链与产能布局
小米汽车通过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构建供应链体系,核心供应商包括万向钱潮(底盘系统)、祥鑫科技(轻量化结构件)、凯众股份(智能驾驶部件)等。为应对产能需求,小米计划 2025 年新增门店超 200 家,全国门店总数突破 2 万家,并通过 “面积升级 + 生态融合” 策略打造 “汽车 + 智能家居” 一站式体验场景。
四、全球化与政策响应
1. 国际市场拓展
小米汽车计划 2026 年进入欧洲市场,首批车型将在德国、法国试点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并与当地零售商 MediaMarkt 合作降低初期投入成本。针对东南亚市场,小米将复制印度市场的 “合资建厂” 经验,与泰国、印尼政府洽谈本地化生产。
2. 政策与行业标准
雷军在 2025 年两会期间提出多项建议,包括推动充电设施互联互通、统一超充技术标准、加快自动驾驶量产等。这些建议旨在优化行业生态,为小米汽车的技术落地和市场扩展提供政策支持。
五、挑战与争议
1. 电池安全争议
2025 年 3 月,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撞击后发生电池爆燃事故,导致三人遇难。宁德时代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而小米客服称标准版随机混装弗迪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这一事件引发对供应链透明度和电池技术安全性的质疑,弗迪电池尚未明确回应。
2. 性能与安全平衡
SU7 Ultra 因 1548 匹马力的高性能引发公共道路安全担忧。小米通过 OTA 更新新增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后才能解锁全马力,此举旨在限制极端驾驶行为,但也引发 “付费性能被限制” 的争议。
六、财务与市场展望
2024 年小米汽车营收 329 亿元,亏损 62 亿元,单辆车亏损约 1.02 万元。2025 年若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汽车业务有望实现盈亏平衡。分析师预测,小米集团 2025 年总营收或达 4000 亿 - 4300 亿元,净利润约 500 亿元,市值可能突破 2 万亿元。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新势力” 向 “行业领军者” 跨越的关键一年。雷军通过 “技术 + 效率” 双轮驱动,在产品性能、生态整合、全球化布局等方面持续突破,但电池安全争议和供应链管理仍是亟待解决的挑战。随着 YU7 的上市和产能释放,小米汽车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地位,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