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在印度的工厂运营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受到政策环境、市场竞争和战略调整的多重影响。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工厂运营现状:本地化生产持续推进,但面临政策压力
- 自有工厂与代工合作并行
小米在印度的自有工厂仍在运营,主要生产智能手机和部分 IoT 产品。根据雪球用户的信息,2025 年小米在印度的工厂月产能约为 3 万台,第二工厂预计 6 月量产,8 月可能提升至 6 万台 / 月。不过,这一数据尚未得到官方确认,需谨慎参考。
与此同时,小米正加速与印度本土企业合作代工。塔塔电子(Tata Electronics)已与小米洽谈手机零部件代工,计划生产摄像头、显示模块等组件。这一合作可能帮助小米规避印度政府对中资企业的审查,并利用塔塔的供应链资源。
- 政策限制与合规挑战
印度政府对中资企业的监管持续收紧,包括反垄断调查、资金冻结和税务审查。例如,印度竞争委员会(CCI)曾因商业机密问题召回针对小米的反垄断报告,而印度执法局(ED)此前冻结了小米 555 亿卢比资金(约 50 亿元人民币)。尽管小米通过法律途径部分解冻资金,但合规成本和运营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印度政府要求中资企业高管本土化、开放印度资本入股,甚至强制转让股权。小米虽已聘请印度籍高管(如前总裁 Muralikrishnan B),但股权结构仍保持中资控股,这可能影响其在印度的长期投资。
二、产能与供应链:转向本地代工,供应链逐步本地化
- 产能调整与代工合作
小米在印度的产能受市场需求和政策影响波动较大。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下滑至 12%-13%,出货量同比下降 38%,这可能导致自有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为应对这一挑战,小米加速与塔塔电子等本地企业合作代工,以降低成本并分散风险。
塔塔电子计划为小米生产零部件,并可能逐步扩展至整机组装。这一合作模式类似于富士康,有助于小米在印度建立更灵活的供应链体系。
- 供应链本地化目标
小米曾提出 “印度制造” 计划,目标是到 2025 年将本地零部件采购量提高 50%。目前,小米在印度销售的智能手机和电视中,约 95% 为本地生产,但核心零部件(如芯片、显示屏)仍依赖进口。与塔塔电子的合作可能推动关键组件的本地化生产,例如摄像头模块和 PCB 板。
三、新投资计划:聚焦 5G 与 IoT,谨慎扩产
- 5G 与中高端市场布局
小米在印度调整战略,聚焦 5G 智能手机和中高端市场。2025 年,小米计划推出全系 5G 机型,并将平均售价(ASP)从 1 万卢比提升至 2.3 万 - 2.4 万卢比。这一策略可能带动高附加值产品的本地生产,但需要与印度政府的产业政策(如终止 PLI 计划)相协调。
- IoT 与生态链扩展
小米在印度的业务从手机向 IoT 领域延伸,计划生产平板、耳机、穿戴设备及电视等产品。2023 年,小米与 Optiemus 合作生产无线音频产品,目标是扩大本地制造足迹。2025 年,小米可能进一步深化与印度供应链的合作,例如通过塔塔电子代工 IoT 设备。
- 投资策略的审慎性
印度政府终止 “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后,小米的扩产计划可能受到抑制。PLI 原计划为企业提供 230 亿美元补贴,但因执行不力而终止,这削弱了小米在印度扩大生产的动力。因此,小米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代工合作而非自建工厂来维持产能,以降低政策风险。
四、未来挑战与应对
- 地缘政治与合规风险
中印关系紧张和印度民族主义政策可能持续影响小米的运营。例如,印度要求中资企业高管本土化、限制资金汇出,甚至强制股权转让。小米需在合规与商业利益之间寻找平衡,可能通过增加本地股权或与印度企业合资来缓解压力。
- 市场竞争与品牌调整
小米在印度面临 vivo、三星、OPPO 等品牌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为应对这一局面,小米计划精简产品组合,聚焦核心机型,并加强线下渠道建设。此外,小米可能通过品牌重塑(如强调 “印度制造”)来提升本地消费者信任。
- 供应链韧性与成本控制
印度供应链的本地化程度不足,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这可能导致成本上升和产能波动。小米需加速与本地供应商(如塔塔电子)的合作,同时探索区域供应链(如东南亚)的协同,以增强韧性。
总结
2025 年,小米在印度的工厂仍在运营,但面临政策限制、市场竞争和供应链挑战。小米通过代工合作、供应链本地化和战略调整(如聚焦 5G 与 IoT)维持业务,但自有工厂的扩产计划可能放缓。未来,小米需在合规、成本控制和市场份额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关注印度政府的政策动向,以应对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