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公开信息,小米的供应链体系呈现 “自建工厂 + 代工厂协同” 的双轨模式,其代工厂布局覆盖智能手机、生态链产品、汽车及家电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基于行业动态和供应链分析的核心代工厂名单及合作细节:
一、智能手机代工厂
1. 传统 OEM/ODM 厂商
- 富士康(鸿海精密)
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仍承担小米高端旗舰机型(如小米 15 Ultra)的生产,其北京亦庄工厂与小米汽车工厂形成产业协同,支持金属中框、主板等核心部件的一体化制造。2025 年富士康进一步引入 AI 质检系统,将小米手机的良品率提升至 99.3%。
- 英华达
专注于中低端机型(如 Redmi Note 系列)的代工,其南京工厂通过 C2M 模式实现订单快速响应,生产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 30%。英华达还参与小米平板和部分 IoT 设备的组装。
- 比亚迪电子
2025 年比亚迪电子在小米供应链中的份额显著提升,除手机整机组装外,还供应电池模组和摄像头模组。其合肥工厂采用 “黑灯工厂” 技术,实现 24 小时无人化生产,产能较 2024 年增长 40%。
2. ODM 厂商
- 华勤技术
作为小米中低端机型的主要 ODM 合作伙伴,华勤技术 2025 年营收增长 29%,其上海研发中心为小米定制开发千元级 5G 手机,采用模块化设计降低研发成本。华勤还为小米生态链企业提供智能穿戴设备的 ODM 服务。
- 龙旗科技
龙旗科技在 2025 年加速布局 AIoT 领域,除手机外,还为小米生产智能音箱和 AR 眼镜。其深圳工厂引入 “数字孪生” 技术,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生产线调整,将新品上市周期缩短 15%。
二、生态链产品代工厂
1. 智能穿戴设备
- 歌尔股份
作为小米智能眼镜 2 代的独家代工厂,歌尔股份采用光波导技术和纳米压印工艺,其青岛工厂的 AR 镜片良率提升至 95%。2025 年歌尔还为小米手环 7 Pro 提供心率传感器模块。
- 卓翼科技
卓翼科技为小米生产 TWS 耳机和智能手表,其东莞工厂通过自动化产线实现单日产能 10 万台,产品返修率低于 0.5%。卓翼还与小米联合研发骨传导耳机,计划 2025 年下半年量产。
2. 智能家居设备
- 闻泰科技
闻泰科技在 2025 年扩展与小米的合作,除手机外,还代工小米扫地机器人和空气净化器。其嘉兴工厂采用 AI 视觉检测系统,可自动识别零部件缺陷,效率较人工检测提升 5 倍。
- 欣旺达
欣旺达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供应电池,包括智能门锁、摄像头等产品的锂电池组。其惠州工厂通过 CTP(Cell to Pack)技术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260Wh/kg,支持小米设备的长续航需求。
三、汽车供应链
1.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麒麟高功率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快充技术,CLTC 续航达 620km。其宜宾工厂采用钠离子电池预研产线,未来可能为小米入门级车型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
- 比亚迪(弗迪电池)
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覆盖小米 SU7 基础版车型,其刀片电池技术通过 CTP 设计将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66%。2025 年比亚迪与小米在武汉工厂附近共建电池回收中心,实现闭环供应链管理。
2. 汽车电子与系统
- 德赛西威
德赛西威为小米汽车提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集成英伟达 Orin 芯片,支持 L2.9 级辅助驾驶。其苏州工厂通过车规级认证,产品交付周期缩短至 14 天。
- 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供应小米汽车的电机控制器,采用碳化硅模块将能效提升至 97%。其南京工厂与小米联合研发 4680 电池适配方案,计划 2026 年量产。
四、家电与工业制造
1. 空调与家电
- TCL 瑞智
TCL 瑞智为小米代工空调压缩机,其武汉工厂引入磁悬浮轴承技术,将能效比(APF)提升至 5.5,达到新国标一级能效标准。2025 年小米空调出货量突破 680 万台,其中 70% 由 TCL 瑞智供应。
- 奥克斯
奥克斯为小米代工中低端空调,其宁波工厂通过柔性生产线实现多型号混流生产,单日产能达 5 万台。奥克斯还与小米合作开发 “米家尊享” 高端系列,采用全直流变频技术。
2. 智能制造合作
- 大族激光
大族激光为小米汽车提供焊接设备,其武汉工厂的光纤激光焊接机可实现 0.1mm 级精度,支持小米 SU7 的一体化压铸车身制造。大族激光还为小米手机工厂提供自动化检测设备。
五、供应链策略调整与趋势
- 自建工厂替代部分代工
小米北京昌平手机工厂(单线产能 600 台 / 小时)和武汉智能家电工厂(2025 年 11 月投产)逐步减少对外部代工厂的依赖,尤其在高端机型和核心零部件领域。
- 全球化布局
小米在印度、越南等地设立生产基地,与本地代工厂合作(如印度 Flextronics),以规避贸易壁垒并降低成本。2025 年小米印度工厂的手机产能占比提升至 35%。
- 技术赋能与成本控制
通过 “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 实现生产流程优化,例如 AI 预测设备故障、大数据分析能耗,使代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 30%。
六、风险与挑战
- 供应链集中度:部分核心零部件(如高端芯片、OLED 屏幕)仍依赖国际供应商(如高通、三星),存在地缘政治风险。
- 自建工厂投入:武汉家电工厂和北京汽车工厂的巨额投资可能挤压短期利润,需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 生态链管理:400 余家生态链企业的品控和协同效率仍需提升,小米计划 2025 年推出 “生态链数字中台” 以加强管理。
总结
2025 年小米的代工厂名单呈现 “多元化 + 技术协同” 的特点,既有富士康、比亚迪等传统巨头,也有华勤、龙旗等 ODM 新锐,同时通过自建工厂强化供应链控制力。未来,随着小米在汽车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扩张,其供应链体系将进一步向垂直整合与全球化布局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