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发动机

2025-05-06 16:32:10  阅读 10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动力系统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其核心 “发动机”(即电动驱动系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高性能电机、增程式技术以及固态电池等方面。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高性能纯电驱动系统


  1. HyperEngine V8s 电机
    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 V8s 电机是目前全球转速最高的量产电机,达到27,200 转 / 分钟,最大功率 425kW,峰值扭矩 635N・m,功率密度达 10.14kW/kg。该电机采用960MPa 超高强度硅钢材料(强度是普通硅钢的 2 倍),结合 AI 仿真优化的 54 槽 6 极定转子结构,满槽率提升至 77%,铁损降低 25%,综合效率提升 0.3%。散热系统方面,首创双循环立体油路 + 转子 S 型立体散热,最高温度降低 30℃,散热效率提升 50%。

  2. 三电机四驱系统
    SU7 Ultra 的前桥搭载 V6s 电机(340kW),后桥配备两台 V8s 电机,综合功率达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1.98 秒,极速超过 350km/h。该系统支持赛道级液冷散热,可在连续高负荷运行下保持性能稳定,但实际全功率输出时电池温度仍可能在 10 分钟内升至 65℃,触发过热保护的概率为 47%。

  3. 碳化硅电控技术
    全系标配自研碳化硅(SiC)电控模块,转换效率高达99.85%,相比传统硅基 IGBT 模块能耗降低 15%,显著提升高速续航表现。


二、增程式混动系统布局


  1. 增程 SUV “昆仑”
    小米计划于 2026 年推出首款增程式 SUV N3,但 2025 年已曝光代号 “昆仑” 的增程车型谍照。该车采用1.5T 直列三缸发动机作为增程器,最大功率约 100kW,综合热效率超过 43%。纯电续航可达 400 公里,配合燃油增程器后总续航突破 1,000 公里,有效解决续航焦虑。

  2. 体积优化与空间设计
    通过专利技术优化发动机体积,提升车内空间利用率,六座布局搭配后轮转向系统,转弯半径减小至 5.5 米,兼顾灵活性与舒适性。


三、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1. 宁德时代 “麒麟 5.0” 固态电池
    小米 SU7 Pro + 高配版搭载该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传统液态电池约 250Wh/kg),体积减少 40%,CLTC 续航突破 1,200 公里。安全性方面,采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热失控风险降低 90%,支持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快充性能提升至12 分钟充电 80%(800V 高压平台),电池表面温度较液态电池低 22℃。

  2. 量产与成本控制
    2025 年 Q4 将扩展至 SU7 Max 车型,宁德时代南京工厂专线生产,月产能 1.2 万组。通过材料回收工艺优化,2026 年目标成本下降 30%。


四、其他技术创新


  1. 智能底盘预研
    小米正在开发四电机驱动 + 全主动悬架技术,四电机综合功率达 2,054 马力,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极端操作;全主动悬架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升举力 44,400N,可实现车辆 “原地起跳”。

  2. 800V 高压平台
    全系车型支持 800V 超快充,配合小米自建的 600kW 超充桩,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兼容 400V 车型。


五、市场与用户反馈


  1. SU7 Ultra 性能争议
    尽管 SU7 Ultra 的 1,548 马力性能强劲,但 2025 年 5 月的 OTA 升级将最大马力限制为 900 匹,需在特定赛道达成圈速才能解锁全功率。此举旨在降低公共道路安全风险,因全功率模式下零百加速 1.98 秒远超人类神经反应极限,事故率显著上升。

  2. 用户需求分化
    90% 用户日常驾驶仅使用车辆 60% 的性能,900 马力已足够应对超车、爬坡等场景。小米通过 “三重锁” 机制(初始 300 匹→初级 900 匹→终极 1,548 匹)平衡性能与安全。


六、未来规划


  1. 2025 年交付目标
    小米计划全年交付 30 万辆,SU7 Ultra 和 YU7(纯电 SUV)为核心车型,后者定位 30 万 - 40 万元市场,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续航达 820 公里。

  2. 全球化布局
    以 SU7 Ultra 试水欧洲高端市场,借助纽北赛道成绩提升品牌影响力;东南亚市场侧重性价比车型,通过本地化合作降低关税。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 “发动机” 技术以高性能电机、增程式混动和固态电池为核心,展现出 “性能极致化” 与 “安全合规化” 的双重路径。尽管面临技术挑战(如散热、成本)和市场争议(如马力限制),但其在电机转速、电池能量密度等领域的突破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后续车型的技术迭代奠定了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995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