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董事长由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兼任。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多方面的权威信息和实际动态:
一、法律层面的明确性
根据企查查等企业信息平台数据,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小米汽车的核心运营主体)的法定代表人为雷军。作为法定代表人,雷军在法律层面直接负责该子公司的经营决策,这是其担任董事长的重要依据。此外,小米汽车的董事会成员中,雷军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关键决策节点(如工厂建设、战略规划等),进一步印证了他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二、雷军的实际领导角色
从公开活动和战略部署来看,雷军深度参与小米汽车的日常运营与重大决策:
- 战略制定:雷军在 2025 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提出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强调小米汽车的技术投入与智能化布局。他还多次公开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在 15-20 年内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
- 产能与交付目标:雷军在 2025 年 3 月宣布将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并在 5 月透露 4 月交付量已超 2.8 万辆,显示其对产能提升的直接推动。
- 产品发布与技术迭代:雷军亲自发布小米 SU7 Ultra 等新车型,并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迭代(如门到门全场景智能驾驶功能)。
- 人事调整:2025 年小米汽车的高层变动(如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黄振宇负责供应链等)均由雷军主导,且所有核心高管直接向其汇报,形成 “战时指挥部” 式的管理架构。
三、组织架构与权力集中
小米汽车的管理模式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
- 垂直汇报体系:雷军直接领导汽车业务的四大核心板块(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智能座舱),各部门负责人均向其单线汇报。
- 战略协同:小米汽车与小米集团的生态整合(如 “汽车 + 智能家居” 场景)由雷军统筹,确保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落地。
- 资源倾斜:小米汽车 2025 年的研发投入预计超过 300 亿元,雷军在公开场合强调 “海量投入才能做好产品”,并亲自推动工厂扩建(如二期工厂年产能提升至 45 万辆)。
四、行业对比与市场认可
雷军的领导风格与行业头部企业的管理模式具有相似性:
- 与华为对比:华为车 BU 的余承东权限曾被收归任正非,而小米汽车的权力同样高度集中于雷军,体现出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共性策略。
- 市场表现:小米汽车 2024 年交付量达 13.5 万辆,2025 年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平均交付周期延长至 45 周,显示市场对雷军战略的认可。
五、未来可能的调整
尽管当前信息显示雷军将继续主导小米汽车,但需关注以下潜在变化:
- 分拆上市计划:若小米汽车启动独立 IPO,可能引入外部董事或调整管理层结构,但雷军作为创始人大概率仍将保留董事长职位。
- 管理层培养:小米已开始培养汽车业务的本土人才(如于锴、刘黎等),未来可能出现更多高管分担日常运营职责,但战略决策权仍可能由雷军把控。
- 行业竞争压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可能促使雷军进一步强化领导角色,以确保小米在技术、产能和市场份额上的优势。
总结
综合法律文件、实际领导行为、组织架构和市场动态,雷军在 2025 年仍担任小米汽车董事长,并通过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和资源投入推动业务发展。这一结论符合小米集团 “创始人主导关键业务” 的传统,也与雷军 “赌上人生全部声誉” 造车的公开表态一致。未来,随着小米汽车的规模扩张和战略深化,雷军的角色可能逐渐从执行者转向战略决策者,但短期内其核心地位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