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供应链已形成 “头部供应商 + 自研技术 + 生态协同” 的立体化布局,覆盖电池、芯片、智能驾驶、制造工艺等核心领域,同时通过全球化产能布局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应对市场挑战。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深度解析:
一、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技术壁垒与双供应商策略
1. 动力电池: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轮驱动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Max/Pro 等高端车型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 255Wh/kg),并合作开发 800V 高压快充技术,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其 4680 圆柱电池产线已启动,能量密度较标准版提升 12%,适配欧洲 WLTP 续航标准。
- 比亚迪弗迪电池:提供磷酸铁锂电池(CTP 3.0 技术),覆盖入门版车型,成本较三元锂低 15%-20%,适配小米 “极致性价比” 策略。
- 技术储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布局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预计 2026 年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
2. 芯片与算力:自研 + 国际巨头协同
- 智能座舱:高通骁龙 8295 芯片(5nm 工艺)支持多屏交互,AI 算力达 30TOPS,较上一代提升 400%,支撑 MIUI Auto 系统流畅运行。
- 自动驾驶:英伟达 Orin 芯片(254TOPS 算力)配合激光雷达,实现城市 NOA 功能;自研澎湃 C3 芯片(5nm RISC-V 架构)用于端侧推理,延迟低于 100ms,已应用于 SU7 Ultra 的智能驾驶系统。
- 功率芯片:英飞凌供应碳化硅(SiC)模块,支持 800V 电驱系统,充电效率提升至 15 分钟补充 400 公里续航。
3. 智能驾驶:英伟达主导 + 自研迭代
- 硬件方案:采用英伟达 DRIVE Orin 平台,搭配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实现 L2++ 级辅助驾驶。
- 算法合作:光庭信息提供自动驾驶测试服务(ASPICE CL3 认证),几何伙伴支持自动泊车、高速领航等功能;小米自研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半年内完成三代智驾系统迭代。
- 潜在突破:与百度 Apollo 洽谈合作,若落地将整合百度高精地图和城市 NOA 算法,直接对标华为 ADS 3.0。
二、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智能化与本地化并行
1. 生产基地与产能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台,二期 2025 年底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台,每 76 秒下线一台 SU7,采用大压铸工艺(9100 吨压力机)减少车身焊点 50%。
- 武汉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台,依托汽车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 30%-50%,2026 年投产。
- 海外布局:波兰 KD 工厂利用欧盟关税豁免政策,计划 2027 年实现欧洲本地化生产;与巴西、墨西哥洽谈建厂,复制 “印度手机模式”。
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 智能物流网络:覆盖材料央仓、工厂仓、成品仓,库存周转率提升 30%,武汉工厂通过 C2M 模式定制开发零部件,空气净化器激光雷达成本降低 60%。
- 供应商协同:与 400 余家生态链企业形成共生体系,如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华米(可穿戴设备)等,共享研发资源和渠道。
3.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
- 车身结构:无锡振华、模塑科技供应一体化压铸铝合金部件,小米自研泰坦合金(强度提升 20%)结合 9100t 压铸技术,实现高刚性车身。
- 热管理系统:三花智控热泵技术提升冬季续航 15%,飞荣达石墨导热材料保障电池温控性能。
三、挑战与未来趋势
1. 产能与交付压力
- 2025 年 4 月交付超 2.8 万辆,但订单积压导致交付周期拉长至 45 周,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瓶颈有望缓解。
- 宁德时代西班牙工厂(与 Stellantis 合资)2026 年投产后,欧洲市场供应稳定性将增强。
2. 技术迭代与竞争
- 固态电池量产仍需时间,小米计划 2026 年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能量密度突破 400Wh/kg。
- 智能驾驶领域面临华为 ADS 3.0、特斯拉 FSD 的竞争,需加快自研算法迭代和数据积累。
3. 全球化合规风险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数据本地化,小米预留单车 73 欧元法律咨询预算,智能驾驶数据训练成本增加。
- 东南亚市场需应对高温环境下的电池衰减问题,中东版本强化电池耐高温性能(50℃衰减率 < 8%)。
四、供应链生态价值
小米通过 “自研 + 投资 + 生态链” 构建护城河:
- 技术投资:小米智造基金投资近百家供应链企业,覆盖电池材料、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
- 生态协同:复用手机供应链管理经验,MIUI Auto 兼容 Android Automotive 与 CarPlay,降低用户迁移成本。
- 品牌溢价:SU7 Ultra 在 50 万以上豪华车市场三天销量破万,高端化策略初见成效。
总结
小米汽车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整合能力(如 800V 高压平台、自研芯片)和生态协同优势(人车家全场景联动)。2025 年,其供应链策略从 “国产化替代” 转向 “全球化布局”,通过波兰 KD 工厂、西班牙电池基地等项目降低海外市场成本,同时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算法等领域持续投入,以应对行业技术变革。未来,能否在产能爬坡、智驾体验、合规运营三大维度突破,将决定小米汽车的全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