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4 米 2 高栏车的 “全自动” 技术正处于从概念探索向局部场景应用过渡的阶段,其发展路径呈现出技术分层突破、政策逐步松绑、商业化试点先行的特点。以下从技术落地、政策支持、市场实践和未来趋势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落地:L4 级自动驾驶在 4 米 2 高栏车上的应用现状
- 技术路径分化
当前 4 米 2 高栏车的 “全自动” 主要聚焦于限定场景的 L4 级自动驾驶,而非完全开放道路的无人驾驶。例如:
- 园区物流场景:菜鸟、京东物流等企业已在封闭园区内部署 L4 级无人车,用于货物短途转运。这类车辆通常配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通过车路协同技术实现路径规划和障碍物规避。
- 城市配送场景:部分企业尝试在城市固定线路(如快递网点到社区驿站)部署自动驾驶货车。例如,保康县邮政分公司在 2025 年 4 月投入使用的无人驾驶快递车,可自动完成包裹运输,但车辆尺寸较小(约 4 米),与标准 4 米 2 高栏车存在差异。
- 干线物流场景:主线科技、卡尔动力等企业在重型卡车上实现了 L4 级编队行驶,但 4 米 2 高栏车因载重和续航限制,尚未大规模应用该技术。
- 核心技术瓶颈
- 成本控制:L4 级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成本(如激光雷达、计算平台)占车辆总成本的 30%-50%,而 4 米 2 高栏车的单车价格通常在 10 万 - 20 万元,导致自动驾驶版本成本过高。例如,卡尔动力通过前装 L4 平台和混合智能编队模式,将重型卡车的自动驾驶成本降低至传统司机成本的 50%,但该模式尚未适配轻型货车。
- 复杂环境应对:4 米 2 高栏车常用于城市复杂路况,需应对行人、非机动车、临时施工等场景。现有技术在极端天气(如暴雨、大雾)和突发状况(如动物横穿)下的可靠性仍待提升。例如,菜鸟无人车通过生成式 AI 和传感器自清洁技术增强环境感知能力,但尚未在 4 米 2 高栏车上验证。
二、政策支持:从测试规范到商业化试点的突破
- 地方立法先行
- 北京市:2025 年 4 月 1 日实施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首次将 “个人乘用车出行” 纳入支持场景,并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开展道路应用试点。这为 4 米 2 高栏车的城市配送场景提供了政策空间。
- 广东省:广州、深圳等地已开放自动驾驶货车测试路段,允许在指定区域进行封闭测试和示范运营。例如,深圳坪山区的智能网联示范区已开展自动驾驶物流车测试。
- 国家层面指导
交通运输部 2023 年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明确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在城市配送、干线物流等场景的应用,并要求企业建立安全监控平台和应急响应机制。这为 4 米 2 高栏车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监管框架。
三、市场实践:头部企业的探索与挑战
- 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
- 福田汽车: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网联货车,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搭载 L4 级自动驾驶系统的 4 米 2 高栏车,重点面向城市配送场景。
- 江铃汽车:与百度 Apollo 合作开发 L4 级自动驾驶轻客,技术已在昌九高速完成编队测试,但尚未扩展至 4 米 2 高栏车型。
-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推出搭载车路协同系统的 4 米 2 电动高栏车,支持自动跟车和车道保持,但未达到 L4 级全自动。
- 物流企业的试点
- 京东物流:在武汉、杭州等地试点自动驾驶货车,用于仓库到站点的固定线路运输。其第六代无人车通过大模型技术优化决策策略,但车型为定制化物流车,非标准 4 米 2 高栏车。
- 菜鸟网络:2025 年推出的 L4 级无人车 GT Pro 已在杭州、成都等城市公开道路测试,主要服务于末端配送,未来可能向 4 米 2 高栏车扩展。
四、未来趋势:技术融合与场景深化
- 技术融合方向
- 车路云协同:北京市、上海市等正加速部署路侧感知设备(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通过 5G 网络实现车路数据实时交互。例如,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4.0 阶段将覆盖更多城市道路,为 4 米 2 高栏车提供 “超视距” 感知支持。
- 低成本传感器方案:大疆车载、华为等企业推出千元级智驾解决方案,未来可能适配 4 米 2 高栏车。例如,大疆车载的双目仿生纯视觉方案已在乘用车上实现 L2 + 功能,若成本进一步降低,可应用于货车。
- 场景深化路径
- 2025-2026 年:4 米 2 高栏车的全自动技术将集中在封闭园区、固定线路城市配送等场景,例如港口、机场、大型物流园区的内部运输。
- 2027-2030 年:随着政策松绑和技术成熟,逐步向跨城干线物流、复杂城市道路扩展。例如,主线科技的自动驾驶卡车已在京津塘高速完成跨省市测试,未来可能复制到 4 米 2 高栏车。
五、挑战与风险
- 安全与伦理争议
全自动驾驶货车的事故责任认定、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例如,北京市条例要求自动驾驶企业购买保险,并建立事故调查机制,但具体执行细则仍待完善。
- 就业冲击
4 米 2 高栏车的全自动可能导致大量货车司机失业。政策需配套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支持,例如将司机转型为车辆安全员或技术维护人员。
- 基础设施依赖
自动驾驶货车对高精度地图、5G 网络等基础设施要求较高。目前,全国仅部分城市完成智能道路改造,偏远地区仍需时间建设。
结论:2025 年 4 米 2 高栏车全自动的 “半程马拉松”
2025 年,4 米 2 高栏车的全自动技术将呈现 **“局部场景突破、开放道路探索”** 的特点:
- 短期(1-2 年):在封闭园区、固定线路等场景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例如港口集装箱运输、社区快递配送。
- 中期(3-5 年):在政策支持的试点区域,逐步开放城市道路测试,探索 “有人监管 + 远程接管” 的混合运营模式。
- 长期(5-10 年):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全自动 4 米 2 高栏车有望在干线物流、城市配送等领域大规模商业化,但需突破安全、法规和伦理等多重挑战。
对于用户而言,若需在 2025 年采购全自动 4 米 2 高栏车,建议优先考虑封闭场景应用,并关注政策试点动态;若涉及开放道路运营,需选择具备远程接管能力的车型,并提前规划保险和数据合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