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宇在 2025 年的小米汽车业务中继续扮演核心角色,其职责聚焦于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控,是小米应对产能挑战、推进高端化战略的关键人物。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职位与职责:供应链与质量的双重掌舵者
根据 2025 年 2 月的人事调整,黄振宇担任小米汽车部副总裁,并继续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和质量部总经理,直接向集团 CEO 雷军汇报。这一职责延续自 2023 年 6 月他从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加入小米后的布局,凸显小米对供应链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
具体来看,黄振宇的核心工作包括:
- 供应链体系搭建:主导零部件采购、供应商管理及产能协调,尤其在小米 SU7 Ultra 等高售价车型的规模化生产中,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毛利率至 20%。
- 质量管控: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小米汽车在交付量激增(2025 年目标 30 万辆)的情况下,维持产品品质一致性,避免新势力车企常见的 “交付即维权” 问题。
- 产能协同:与分管智能制造的于立国形成 “供应 - 制造” 双轮驱动,共同应对小米北京工厂产能不足的瓶颈。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45 万辆。
二、战略背景:小米汽车的生死时速
黄振宇的角色与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
- 销量压力:截至 2025 年 1 月,小米 SU7 累计订单已超 30 万辆,但交付周期长达 6-8 个月,用户退订风险加剧。黄振宇需通过供应链优化缩短交付时间,确保 30 万辆年销量目标达成。
- 高端化挑战:小米 SU7 Ultra 售价达 52.99 万元,占 2025 年 Q1 交付量的 55%。高单价车型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质量要求更高,黄振宇需平衡成本与品质,避免重蹈特斯拉 Model 3 初期 “产能地狱” 的覆辙。
- 行业竞争: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车企的挤压,小米汽车需通过供应链效率提升实现差异化。黄振宇的麦格纳背景(曾参与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合资车型生产)为小米引入国际顶级供应商资源,例如宁德时代电池和高通芯片的优先供应。
三、关键举措与成效
- 供应链垂直整合:
- 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降低对外依赖。例如,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麒麟电池,确保 SU7 Ultra 的续航性能。
- 建立 “供应商白名单” 制度,筛选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合作伙伴,应对芯片短缺等突发风险。
- 质量管控创新:
- 引入麦格纳的 “零缺陷” 管理体系,在生产线上部署 AI 视觉检测系统,将整车缺陷率从 2024 年的 0.8% 降至 0.3%。
- 实施 “用户质量反馈闭环” 机制,通过车主 App 收集数据,48 小时内响应并优化设计缺陷。
- 产能协同机制:
- 与于立国的智能制造团队建立 “供应链 - 生产” 实时数据共享平台,将零部件交付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28 天。
- 推动工厂数字化升级,北京工厂实现 90% 工序自动化,月产能提升至 2.2 万辆。
四、行业评价与挑战
黄振宇的管理风格被业内称为 “铁腕 + 柔性”:
- 铁腕:对供应商实施严格的 KPI 考核,2025 年 Q1 因交付延迟更换了 12 家零部件供应商。
- 柔性:通过股权激励和长期合作协议绑定核心供应商,例如与法雷奥签订 5 年独家供货合同。
然而,他仍面临多重挑战:
- 芯片供应波动:全球车规级芯片产能紧张,小米汽车需与特斯拉、比亚迪争夺资源,黄振宇需通过预付款和产能预留锁定供应。
- 成本控制压力:SU7 Ultra 的毛利率仅 20%,低于特斯拉 Model S 的 25%,黄振宇需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压缩成本。
- 质量口碑风险:2025 年 3 月有媒体曝光 SU7 座椅异响问题,黄振宇亲自带队整改,48 小时内推出免费升级方案,避免舆情扩散。
五、未来展望
黄振宇的工作成效将直接影响小米汽车的三大战略目标:
- 2025 年销量 30 万辆:若供应链与产能协同顺利,小米有望跻身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
- 高端化品牌建设:SU7 Ultra 的市场表现将验证小米能否突破 50 万元价格天花板。
- 生态链整合:通过汽车业务反哺手机、IoT 产品,形成 “人车家全生态” 闭环。
业内人士认为,黄振宇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是小米汽车的 “胜负手”。若能在 2025 年实现产能与质量的双重突破,他将成为小米造车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