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订单数据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产能瓶颈与交付压力依然显著。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订单总量与交付进度
- 未交付订单积压严重
根据第三方数据及行业分析,截至 2025 年 4 月底,小米汽车未交付订单已达18 万台,较 2025 年 1 月的 13.2 万台增长 36%,月均新增订单约 2.4 万台。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对小米 SU7 系列的持续高需求。若以当前月交付量(4 月为 2.8 万台)计算,消化现有积压订单仍需约 6 个月。
- 订单增长趋势
小米 SU7 系列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订单增速迅猛。2025 年第一季度,累计新增锁单订单突破 15 万份,其中第九周(SU7 Ultra 发布)单周锁单量达 2.2 万份。4 月单周上险量(7000 台)已超越特斯拉 Model Y(3950 台)和比亚迪汉(960 台),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占据领先地位。
- 车型订单分布
- 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约 36-39 周(9-10 个月),主要面向性价比需求用户。
- SU7 Pro:交付周期最长达 43 周(约 10.5 个月),因高配车型产能受限,成为当前订单积压的主要部分。
- SU7 Ultra:2025 年 3 月上市后,凭借 1548 匹马力和 52.99 万元起售价,迅速拉动订单增长,4 月已开启双风道前舱盖版交付。
二、产能瓶颈与工厂扩建
- 现有产能与交付能力
小米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当前月产能约 2.4 万 - 2.5 万台,年产能极限为 30 万台,但实际交付量受供应链和零部件供应制约。2025 年 4 月交付量达 2.8 万台,创历史新高,但仍无法满足订单增长速度。
- 二期工厂建设进展
- 竣工与投产计划: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总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台。工厂面积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建。
- 产能释放影响: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计划通过供应链优化(如武汉零部件项目)和产线调优,逐步缓解交付压力。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月交付量有望突破 3 万台,全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台。
三、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
- 用户结构与消费偏好
小米 SU7 的订单中,女性用户占比达 40%,外观设计、智能化配置(如代客泊车)和雷军个人 IP 营销成为核心吸引力。用户对交付延迟的容忍度较高,退订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竞品对比与市场份额
- 新势力竞争:小米 SU7 单周销量接近理想 L6(1.47 万台)和小鹏 P7+(1.48 万台)月销量的一半,对头部新势力构成直接威胁。
- 传统车企压力:特斯拉 Model 3 周销量跌至 1000 台,比亚迪汉同比下滑 68%,小米 SU7 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成为 “性价比之王”。
四、未来展望与风险提示
- 新车型与产能规划
- 小米 YU7:首款纯电 SUV 车型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预售订单已超 10 万份。作为 SUV 车型,其市场潜力可能进一步推高订单量,但产能爬坡初期或面临交付延迟。
- 产能目标:小米计划通过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优化,2025 年实现 35 万台交付目标,并为 2026 年冲击更高销量奠定基础。
- 潜在风险
- 供应链压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供应紧张可能制约产能释放,需关注宁德时代等供应商的产能动态。
- 用户口碑风险:交付延迟可能引发部分用户不满,小米需通过补偿政策(如赠送充电桩、保养服务)维系品牌信任。
五、数据来源与说明
- 官方数据:小米汽车 2025 年 4 月交付量为 2.8 万台,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开始交付。
- 第三方统计:截至 2025 年 4 月底,未交付订单 18 万台,单周上险量 7000 台。
- 供应链信息: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台。
如需获取实时订单数据,建议关注小米汽车官方公告或第三方行业分析平台(如汽车之家、雪球)的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