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有哪些公司

2025-05-06 17:14:43  阅读 5 次 评论 0 条

根据 2025 年最新信息,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已形成覆盖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系统、热管理、芯片等关键领域的多元化供应链体系。以下是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的主要供应商及合作细节:

一、动力电池:双巨头主导,技术路线分化


  1. 宁德时代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系列高端车型(如 Max/Pro 版)独家供应三元锂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800V 高压快充技术,15 分钟可补充 350km 续航。其与小米联合开发的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通过 14 层物理防护结构提升安全性,适配小米高性能车型需求。

  2. 比亚迪(弗迪电池)
    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标准版及入门车型提供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成本较三元锂低 15%-20%,主打性价比市场。2025 年其电芯采购价降至 0.4 元 / Wh,支撑小米规模化交付目标。部分车型采用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随机混装策略,以平衡产能与成本。

  3. 瑞浦能源
    作为二线电池供应商,瑞浦能源通过技术适配进入小米供应链,主要为特定车型提供磷酸铁锂电池,进一步分散供应风险。


二、电机与电驱系统:技术协同与自研突破


  1. 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与小米联合研发 21000rpm V6s 超级电机,扭矩密度行业领先,电驱系统集成度达 “鞋盒大小”,显著优化车内空间布局。其配套车型覆盖 SU7 Pro/Max 及 YU7 高性能版,2025 年订单量预计超 200 万套。

  2. 联合汽车电子
    为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驱动电机,峰值功率 220kW,适配日常通勤需求。其技术成熟度高,助力小米实现稳定量产。

  3. 小米自研电机
    在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中,小米采用自研电机技术,与汇川技术联合生产,提升核心部件自主性。


三、智能驾驶与芯片:算力与算法双轮驱动


  1. 英伟达
    英伟达 Orin 芯片为小米 SU7 提供智能驾驶算力支持,双 Orin 方案总算力达 508TOPS,支撑城市 NOA 等高阶功能。其与小米合作的端到端智驾系统计划于 2025 年底实现 “车位到车位” 全场景覆盖。

  2. 高通
    骁龙 8295 芯片独家供应小米智能座舱,算力较前代提升 3 倍,支持多屏交互、语音连续识别等功能,保障车机系统流畅性。

  3. 中科创达
    提供智能驾驶中间件解决方案(如 “魔方中间件”),加速小米自动驾驶算法迭代,同时参与车联网技术开发,形成战略级协同。

  4. 德赛西威
    基于高通 8775 芯片打造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集成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功能,系统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 20%,适配小米 10-20 万元车型市场下沉策略。


四、底盘与车身结构:国产龙头深度绑定


  1. 万向钱潮
    作为底盘系统核心供应商,为小米提供悬架、制动系统及传动部件,并切入智能驾驶配套领域。其国内唯一覆盖底盘全产业链的技术优势,支撑小米高性能车型需求。

  2. 拓普集团
    供应空气悬架系统(单车价值超 5000 元)、座椅及车身结构件,客户矩阵涵盖特斯拉、理想等头部车企,规模化生产能力保障小米产能爬坡。

  3. 凯众股份
    提供底盘悬架减震元件及线控制动部件,子公司苏州炯熠获小米战略投资,布局 ADAS 传感器等高成长赛道,2025 年智能驾驶相关业务收入预计翻倍。

  4. 祥鑫科技
    轻量化结构件隐形冠军,电池包及车身冲压件减重率超 20%,2025 年新增产线投产,交付周期缩短至 30 天,深度受益小米产能扩张。


五、热管理与精密制造:技术壁垒凸显


  1. 奥特佳
    独家供应小米 SU7 热管理系统,汽车空调压缩机技术适配混动与纯电车型,2025 年订单量随小米销量增长显著提升。

  2. 鹏翎股份
    提供热管理管路总成,技术覆盖高压快充场景,定点项目逐步放量,支撑小米多车型平台需求。

  3. 津荣天宇
    精密金属部件供应商,配套电池包与车身结构,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突破 50%,小米订单占比超 20%,成长性突出。


六、内饰与材料:品质与轻量化并行


  1. 福耀玻璃
    全球汽车玻璃龙头,为小米提供隔音玻璃、全景天窗等产品,美国工厂产能支撑其海外市场拓展。

  2. 常熟汽饰
    智能座舱内饰件独家供应商,集成主动升降尾翼等创新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3. 沃特股份
    供应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成本从数千元 / 公斤降至约 100 元 / 公斤,助力 SU7 Ultra 实现轻量化突破,应用于车身套件及内饰饰板。


七、功率与传感器:核心部件国产化


  1. 英飞凌
    供应碳化硅(SiC)芯片及微控制器,用于电控系统及电驱模块,合作期限至 2027 年,支撑小米高端车型性能提升。

  2. 禾赛科技 & 速腾聚创
    激光雷达供应商,为小米 SU7 Ultra 提供选装方案,支持高阶智驾环境感知,技术参数对标行业头部水平。


八、供应链管理策略:风险分散与技术储备


小米采用 “双供应商 + 自研” 模式平衡成本与性能:

  • 电池混装:标准版车型随机搭载宁德时代或弗迪电池,Pro/Max 版锁定宁德时代,通过参数一致性承诺(如 CLTC 续航 700km)保障用户体验。
  • 芯片多元:智能驾驶依赖英伟达 Orin,座舱采用高通 8295,功率芯片引入英飞凌,同时布局自研 “玄戒” 芯片(预计 2025 年手机端首发),为未来技术迭代预留空间。
  • 产能保障:通过与万向钱潮、拓普集团等企业签订长约,确保底盘、结构件等关键部件供应,2025 年产能目标 35 万辆的供应链弹性显著。

综上,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供应链体系呈现 “头部企业主导 + 本土技术突破 + 生态链协同” 的特点,覆盖从电芯到智驾的全产业链环节,为其销量增长与技术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9032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