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7 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北京举行的小米 SU7 Ultra 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小米汽车高端旗舰车型 ——小米 SU7 Ultra,并公布了一系列战略布局与技术突破。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小米汽车从新势力向行业领军者跨越的里程碑,更通过极具颠覆性的定价策略和技术展示,引发了全球市场的高度关注。
核心发布内容与市场影响
- SU7 Ultra 的极致性能与定价策略
作为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核心产品,SU7 Ultra 定位高端纯电轿跑,搭载三电机系统,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连续刷新国内四大赛道四门量产车圈速纪录。其预售价曾高达 81.49 万元,但正式上市时直接降价 28.5 万元至 52.99 万元,2 小时内即斩获超 1 万张大定订单。这一 “高开低走” 策略被解读为市场试探与资本运作的双重博弈:通过小定数据验证用户心理预期后,以更低门槛撬动广泛市场,同时推动小米股价飙升 4%,市值逼近 1.5 万亿港元,雷军个人财富超越钟睒睒成为中国新首富。
- 技术突破与智能化布局
- 智能驾驶:基于 1000 万条视频数据训练的端到端模型,小米计划在 2025 年跻身智能驾驶第一阵营,并将于 3-4 月发布升级版智驾系统。SU7 Ultra 的智驾系统已在晚高峰拥堵路段、立体停车楼等复杂场景中实现精准操作。
- 三电技术:SU7 Ultra 搭载自研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871V 碳化硅高压平台及 CTB 电芯倒置技术,配合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超 800km,充电 5 分钟可续航 220km。
- 生态整合:SU7 Ultra 深度融入小米澎湃 OS2 系统,支持与手机、智能家居的无缝互联,并将亮相 MWC 2025,加速全球化布局。
- 产能与交付目标
雷军在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汽车 2024 年交付量达 13.5 万辆,已连续 4 个月单月交付突破 2 万台,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0 万辆。为应对订单压力,小米工厂自 2025 年 1 月起调整为两周休 1 天的 24 小时轮班制,并启动二期工厂建设,预计 2025 年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截至 3 月,SU7 系列累计销量已超 32 万辆,未交付订单仍有 15 万辆在排队,标准版等车周期长达 43-46 周。
行业震动与战略意义
SU7 Ultra 的发布标志着小米正式向 “超高端” 市场发起冲击。其性能对标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售价近 200 万元),但价格仅为后者的 1/3,彻底颠覆了传统豪车定价逻辑。雷军在发布会上直言:“哪怕做豪车,我们也要让更多人买得起。” 这种 “性价比 + 高端化” 的双重策略,既延续了小米的品牌基因,又通过技术溢价重塑了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估值逻辑。
此外,小米通过整合 18 家充电运营商(包括国家电网、特来电等)接入超 126 万根充电桩,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补能网络,试图解决电动车用户的 “充电焦虑”。这一生态化布局与特斯拉、蔚来的重资产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小米 “借力打力” 的独特路径。
未来布局与挑战
除 SU7 Ultra 外,小米首款 SUV 车型YU7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特斯拉 Model Y 竞品,预计年产量 10 万辆。随着产能爬坡和产品线扩展,小米汽车 2025 年总销量有望突破 45 万辆。然而,高端化战略仍面临产能瓶颈、供应链管理及品牌溢价能力的考验 ——SU7 Ultra 的产能能否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如何平衡性能与成本,将是小米下一阶段的关键课题。
这场发布会不仅是产品发布,更是小米从 “手机厂商” 向 “智能出行生态服务商” 转型的宣言。正如雷军在发布会上所言:“未来五年,小米要彻底摆脱性价比标签。”SU7 Ultra 的横空出世,或许正是这一转型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