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 2025 年小米 SU7 的生产模式,目前的信息显示,小米汽车在初期阶段确实与北汽集团有过代工合作,但随着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其生产模式已转向自主生产。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 SU7 的初期代工合作(2023-2024 年)
- 代工背景
小米汽车在 2021 年宣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后,由于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选择与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合作代工生产首款车型 SU7。这一合作模式符合中国汽车行业 “代工准入” 政策,即通过借用有资质企业的生产能力完成产品申报和上市。
- 代工的具体体现
- 生产资质借用:在 2023 年 11 月工信部发布的第 377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名称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产品型号为 BJ7000MBEVR2、BJ7000MBEVA1。
- 生产地址:虽然生产企业名称为北汽,但实际生产地址为小米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 21 号院),这表明小米在代工阶段已实现自主生产,仅借用北汽资质。
- 合作的阶段性
代工合作主要集中在小米 SU7 的初期量产阶段(2023 年底至 2024 年 7 月)。在此期间,小米通过代工模式快速完成产品上市,并积累了用户数据和市场反馈,为后续独立生产奠定基础。
二、小米获得独立资质后的自主生产(2024 年 7 月至今)
- 资质突破
2024 年 7 月,工信部第 38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名称正式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小米成功获得独立造车资质。这一资质的取得得益于小米通过代工模式在两年内销售超过 3 万辆车,满足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的要求。
- 生产模式转型
- 自主生产主导:获得资质后,小米 SU7 的生产完全由北京亦庄工厂承担。该工厂规划年产能为 30 万辆,2025 年一季度实际月产能约 1.2-1.5 万辆,主要生产 SU7 Max 版等高配车型。
- 供应链自主化:小米在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上与宁德时代、弗迪电池等企业建立合作,同时自研碳化硅高压系统、智能底盘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生产自主性。
- 产能扩张
为应对市场需求,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生产 SU7 改款及规划中的 SUV 车型。届时,小米两座工厂的总产能将达到 45 万辆 / 年,完全满足自主生产需求。
三、北汽与小米的合作现状
- 代工关系终止
自 2024 年 7 月小米获得独立资质后,北汽越野车公司不再作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工信部公告、车辆铭牌等信息均显示生产主体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技术与供应链合作
尽管代工关系结束,北汽与小米仍在技术和供应链层面保持合作。例如,北汽蓝谷与小米、宁德时代共同投资建设电芯工厂,为小米汽车提供电池配套。此外,北汽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也可能与小米形成互补。
四、结论:2025 年小米 SU7 由小米自主生产
- 生产主体:2025 年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北京亦庄工厂,完全由小米自主完成。
- 代工历史:小米 SU7 在 2023 年底至 2024 年 7 月期间借用北汽资质生产,但这一阶段已结束。
- 市场表现: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销售超过 32 万辆,交付 18 万辆,产能瓶颈主要来自自建工厂的爬坡速度,而非代工依赖。
五、延伸:小米自主生产的意义
- 品牌独立性:摆脱代工标签后,小米汽车能更灵活地塑造品牌形象,强化 “科技造车” 的定位。
- 技术闭环:自主生产有助于小米整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实现软硬件深度协同。
- 成本控制:自建工厂可降低代工费用,提升毛利率。例如,SU7 Max 版因高配车型占比高,毛利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并非由北汽代工,而是由小米汽车自主生产。这一转变标志着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战略升级,从初期的 “借船出海” 转向全产业链自主掌控。未来,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本土化率提升,小米汽车的产能和市场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