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安全测试

2025-05-06 17:30:43  阅读 17 次 评论 0 条

关于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安全测试表现,结合最新的公开信息和权威测试结果,可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

一、标准安全测试结果:C-NCAP 五星认证


在 2025 年 3 月完成的 C-NCAP(2024 版)测试中,小米 SU7 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以 ** 综合得分率 93.5%** 获得五星评价,在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三大板块均超越已测车型平均水平。具体表现包括:

  • 乘员保护得分率 94.31%:在正面、侧面碰撞及座椅鞭打测试中,车身采用铠甲笼式钢铝混合结构(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 90.1%),配备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防撞梁和 7 安全气囊,有效分散碰撞力并保护乘员舱完整性。
  • 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AEB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车辆、行人、二轮车识别场景中表现优异,尤其在夜间逆光儿童鬼探头测试中能精准触发制动。
  • 行人保护得分率 90.42%:通过前保险杠吸能设计和引擎盖弹升技术,降低对行人的伤害风险。

这一成绩印证了小米汽车在被动安全结构和基础主动安全功能上的技术积累,尤其在车身强度和碰撞防护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二、主动安全争议:AEB 测试两极分化


尽管 C-NCAP 测试表现优异,小米 SU7 在 2025 年 4 月的易车 AEB 超级评测中却以0 分垫底,暴露了主动安全技术的局限性。测试覆盖 “水马锥桶大挑战”“暗夜逆光儿童鬼探头” 等 5 大高危场景,SU7 标准版(纯视觉方案)因无法识别锥桶、施工路障等异形障碍物,导致 AEB 功能全面失效。这一结果与 C-NCAP 的高分形成鲜明对比,主要源于测试标准差异:

  • C-NCAP 侧重标准化场景:测试对象限定为车辆、行人、二轮车,与小米 AEB 功能设计目标一致;
  • 易车测试引入复杂障碍物:水马、锥桶等非标准目标超出 SU7 等非标准目标超出 SU7 标准版的识别范围。小米官方明确表示,标准版 AEB 功能与行业同配置车型一致,仅响应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

这一争议揭示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 “场景依赖性”,即功能表现高度依赖传感器配置和算法训练数据。SU7 Max/Ultra 版因配备激光雷达和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复杂场景下的识别能力显著优于标准版。

三、智能驾驶系统:NOA 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开启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的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发生严重事故,车辆以 97km/h 撞击施工路障后爆燃,导致 3 人死亡。事故暴露了以下问题:

  1. 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施工路段未能及时识别路障,高精地图数据更新滞后加剧了风险。
  2. 人机共驾逻辑缺陷: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 AEB 功能因 “人为干预” 停止工作,2 秒的反应时间远超人类生理极限。
  3. 电池安全争议:撞击后电池迅速爆燃,引发对 CTB 一体化电池结构(电芯倒置设计)和热失控防护的质疑。尽管小米强调起火系 “猛烈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但标准版电池包底部防护层强度不足的问题仍待验证。

事故后,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并承诺通过官方渠道公布结果。同时,多地高速管理部门紧急叫停 “过度依赖智驾”,安徽、江苏等地电子屏密集出现 “慎用智能辅助驾驶” 警示标语。

四、技术改进与用户教育:小米的应对措施


为回应安全质疑,小米在 2025 年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

  1. 智能驾驶系统升级

    • 2025 年 2 月发布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覆盖高速、城区、泊车全流程,引入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提升复杂场景理解能力。
    • 新增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要求 SU7 Ultra 车主在官方赛道达到指定圈速后,方可解锁 1548PS 最大马力,强化驾驶员能力与车辆性能的匹配。

  2. 电池安全优化

    • 标准版新增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CLTC 续航保持 700km,但未明确针对碰撞防护的结构改进。
    • 官方强调 “电芯倒置” 技术通过泄压阀设计避免火焰直冲乘员舱,但事故后未公布具体改进方案。

  3. 用户教育强化

    • 强制用户完成《驾驶安全注意事项》学习并通过测试,才能解锁赛道模式和高阶智驾功能。
    • 在营销中增加风险提示,明确区分 “辅助驾驶” 与 “自动驾驶” 边界,避免误导性宣传。


五、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小米 SU7 事故成为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标志性事件,推动行业从 “功能 PK” 转向 “安全优先”:

  • 技术路线反思: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促使更多车企回归 “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 路径,小鹏、理想等品牌加速布局高阶智驾硬件。
  • 法规与标准升级: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首次将 “不起火、不爆炸” 列入强制要求,2026 年 7 月起实施。
  • 责任认定争议:L2 级辅助驾驶的 “人机共驾” 模式下,事故责任划分仍存灰色地带,需通过法规细化和第三方数据存管平台建设解决。

对于小米而言,2025 年的安全测试结果呈现 “冰火两重天”:C-NCAP 的高分证明其被动安全和基础主动安全的可靠性,而 AEB 测试失败和 NOA 事故则凸显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度不足。未来,小米需在传感器配置(如激光雷达下放)、算法迭代(复杂场景识别)、用户教育(风险认知)三方面持续投入,方能重塑市场信任。同时,随着 2026 年 EU-NCAP 认证推进和 L3 级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将面临更严苛的全球标准考验。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9047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