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已形成覆盖三电系统、智能驾驶、底盘制造、轻量化材料等领域的多元化体系。以下从技术维度和供应链协同角度展开分析:
一、三电系统: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并重
1. 动力电池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Ultra 的麒麟 5.0 电池(101kWh,800V 平台),支持 4C 超充技术,峰值充电功率达 520kW。通过碳化硅母线排设计,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至 255Wh/kg,低温性能优化 25%。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 SU7 基础版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成本较三元锂低 18%,适配入门级车型需求。
- 供应链创新:小米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电解液配方,-30℃环境下电池容量保持率提升至 85%;通过参股瑞隆科技布局电池回收,构建闭环生态。
2. 电驱系统
- 汇川技术: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供应双电机版驱动系统,V6s 电机转速达 21,000rpm,效率 97.5%,支撑 SU7 Ultra 3.2 秒零百加速。
- 联合汽车电子:提供单电机版电控系统,适配 SU7 标准版车型,成本较汇川方案低 12%。
- 英飞凌:供应 1200V 碳化硅 IGBT 模块,开关频率提升 30%,电驱系统能量损耗降低 7%。
二、智能驾驶:全栈自研与生态合作
1. 硬件层
- 英伟达 Orin-X:双芯片组合提供 508TOPS 算力,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 L2.9 级功能。
- 速腾聚创:M1 激光雷达与小米联合开发点云压缩算法,带宽占用降低 40%,成本控制在 2000 元以内。
- 禾赛科技:AT128 激光雷达作为备选方案,采用 128 通道设计,探测距离 200 米,2025 年产能爬坡至 50 万台 / 年。
2. 软件层
- 小米自研: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支持长窗口推理,半年内完成三代智驾系统迭代,算法延迟低于 80ms。
- 德赛西威: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深度适配高通 8295 芯片,支持多屏联动与语音交互。
三、底盘与车身:轻量化革命
1. 底盘系统
- 拓普集团:空气悬架 + CDC 减震器组合,支持 5 档高度调节,车身抗扭刚度提升至 38,000N・m/deg。
- 博世:IPB 线控制动系统响应时间 0.1 秒,能量回收效率提升至 35%。
- 采埃孚:提供双球节麦弗逊前悬结构,相比传统双叉臂减重 15kg,成本降低 2000 元 / 辆。
2. 车身材料
- 东丽(Toray):T1100G 级碳纤维用于电池壳体,减重 40% 同时满足 IP68 防护。
- 凌云股份:6 系铝合金蜂窝结构车身,通过拓扑优化减少 171 个零件,白车身重量降至 320kg。
- 小米自研:蜂窝铝镁合金型材密度仅为钢的 1/3,抗扭刚度提升 20%,量产成本压至 120 元 /kg。
四、供应链协同:生态整合与垂直布局
1. 战略投资
- 芯联动力:碳化硅电控模块能量损耗降低 7%,2025 年量产规模达 100 万套。
- 弗迪电池:通过投资获得刀片电池优先供应权,SU7 Ultra 续航提升 12% 的同时降低电池成本 6400 元 / 辆。
2. 智能制造
- 海天金属:9000T 压铸机实现后底板一体化成型,零件数量从 171 个减少至 1 个,生产效率提升 300%。
- 摩德纳平台:实时监控 3000 余家供应商数据,良品率低于 95% 时自动切换第二供应商,交付稳定性提升至 99.5%。
五、未公开领域与潜在布局
- 线控转向:传闻与拿森科技合作开发 SBW 系统,预计 2026 年量产。
- 固态电池:参股辉能科技,中试线产能 500MWh,能量密度突破 400Wh/kg。
- 热管理:三花智控的热泵系统已通过测试,冬季续航提升 20%,但尚未进入量产阶段。
六、供应链管理策略
- 双供应商机制:关键零部件(如激光雷达、电池)采用 "一主一备" 策略,避免单一供应风险。
- 成本控制:通过自研材料(如蜂窝铝镁合金)和规模化采购,SU7 Ultra 整车制造成本较初代下降 23%。
- 生态开放:允许友商采购小米供应链产品,如蜂窝铝镁合金型材,摊薄研发成本。
总结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呈现 "头部企业 + 生态投资 + 自研技术" 的三维结构,在核心技术(如 800V 快充、碳化硅电控)和成本控制(轻量化材料)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随着 2025 年产能爬坡至 35 万辆 / 年,供应链企业如宁德时代、拓普集团、汇川技术等将持续受益于订单放量。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智能驾驶(速腾聚创)、轻量化(祥鑫科技)、三电系统(宁德时代)等高壁垒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