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 3 日,小米集团的财务数据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其市值、营收和利润等核心指标受到市场环境、业务进展及行业竞争的多重影响。以下从不同维度梳理小米当前的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市值表现:波动中彰显增长韧性
小米集团的市值在 2025 年经历了显著波动。2025 年 2 月 4 日,其股价首次突破 40 港元,市值达到 1.004 万亿港元;2 月 27 日进一步攀升至 1.4 万亿港元,雷军个人财富短暂登顶中国首富。然而,受 3 月 29 日安徽小米 SU7 安全事故影响,4 月 1 日 - 2 日股价暴跌超 10%,市值蒸发超 1200 亿港元。截至 4 月 30 日,股价回升至 53.10 港元,对应市值约 1.3 万亿港元。
尽管短期波动,但市场对小米的长期价值仍持乐观态度。大和证券等机构上调其目标价至 65 港元,认为小米在智能手机、IoT 及汽车业务的协同效应将推动市值增长。若汽车交付目标达成且无重大负面事件,预计中长期股价有望回升至 50-55 港元区间。
二、营收与利润:核心业务与新增长极双轮驱动
1. 智能手机业务:国内复苏与海外承压
- 国内市场:2025 年 Q1,小米以 1330 万部出货量、19% 市场份额重返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同比增长 40%,主要受益于国补政策及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协同。
- 海外市场:同期海外销量同比下滑 8.7%,占比降至 68.2%,面临 vivo 等品牌的竞争压力。
- 收入贡献:2024 年智能手机业务收入 1918 亿元,同比增长 21.8%,预计 2025 年高端机型(如小米 15 Ultra)占比提升将继续推动均价上涨。
2.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突破千亿规模
- 2024 年 IoT 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达 1041 亿元,同比增长 30%,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均创历史新高。
- 2025 年,小米计划加速大家电出海,目标在中国空调市场排名前三,并推动 IoT 品类复用手机渠道拓展海外。
3. 智能电动汽车:亏损收窄与产能扩张
- 收入与交付:2024 年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交付 SU7 系列 13.68 万辆;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SU7 Ultra 占比超 50%,带动单车收入提升至 28 万元。
- 亏损与毛利:2024 年汽车业务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但 Q4 毛利率提升至 20.4%,接近特斯拉水平;2025 年 Q1 毛利率预计达 21% 以上。
- 产能布局:北京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预计 2025 年完工投产,以应对订单增长。
4. 财务预测
- 营收:2025 年 Q1 预测营收 970-1031 亿元,同比增长 28.5%-36.6%;全年营收预计突破 5500 亿元,其中汽车业务贡献显著。
- 利润:Q1 净利润预测 70-86 亿元,同比增长 66.6%-90.6%;全年经调整净利润或达 600 亿元,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三、关键驱动因素与风险提示
1. 增长引擎
- AI 与生态协同:2025 年研发投入 300 亿元,其中 25% 用于 AI 领域,推动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全场景融合。
- 全球化布局:境外收入占比 41.9%,非洲、东南亚市场份额提升,但海外渠道扩张面临地缘政治及供应链成本压力。
2. 潜在风险
- 汽车安全与品牌信任:3 月 29 日 SU7 事故引发市场对安全性的担忧,若调查结果指向技术缺陷,可能影响消费者信心及股价。
- 行业竞争加剧:国内手机市场头部效应增强,华为、苹果等品牌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压力持续;新能源汽车领域面临零跑、理想等品牌的交付量挑战。
- 供应链与政策风险:中美关税升级可能推高零部件成本,国内新能源汽车监管趋严或增加合规成本。
四、数据时效性与建议
- 市值动态:截至 2025 年 5 月 3 日的实时市值需以港股收盘数据为准,可通过雪球、同花顺等平台查询(股票代码:01810.HK)。
- 财报披露:2025 年 Q1 财报预计于 5 月中下旬发布,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及券商研报,以获取营收、利润等实际数据。
- 长期跟踪:小米的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及汽车业务进展将是影响其财务表现的核心变量,需持续关注产品交付、技术突破及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综上,小米在 2025 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但其财务数据的具体数值需结合实时市场动态及官方披露信息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