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公开信息和战略布局均明确指向纯电动汽车领域,尚未有任何关于汽油车研发或生产的计划。以下从产品布局、行业趋势、政策导向及技术合作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品矩阵聚焦纯电动,无汽油车规划
- 现有车型均为纯电动
小米首款量产车型 SU7 于 2024 年上市,全系搭载双电机四驱或后驱系统,续航里程覆盖 700-830 公里(CLTC 工况),并配备 800V 高压平台和 600kW 超充技术。2025 年 3 月推出的高性能版 SU7 Ultra,更是以 1548 马力、1.98 秒破百的性能刷新纽北赛道纪录,成为全球顶级电动车型之一。
- SU7 定位:C 级豪华科技轿车,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S、蔚来 ET7 等纯电竞品。
- 价格策略:标准版 21.59 万元起,覆盖主流新能源市场;Ultra 版 81.49 万元,冲击高端性能车领域。
- 2025 年新车计划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中大型 SUV)将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同样基于纯电平台打造,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版本,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官方明确表示,YU7 将延续 SU7 的 “极致性能 + 生态融合” 路线,进一步巩固小米在智能电动车市场的地位。
- 产能与交付目标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已从 30 万台提升至 35 万台,且产能爬坡迅速 ——2024 年 11 月达成 10 万辆下线,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突破 20 万辆,平均月交付量超 2.8 万辆。这一产能规划完全围绕纯电动车展开,未提及燃油车生产计划。
二、行业趋势与政策导向:全面拥抱电动化
- 全球汽车产业转型
2025 年上海车展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占比超 70%,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持续萎缩。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 40.9%,政策层面明确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并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小米作为科技企业,更倾向于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建立竞争优势。
- 小米的战略选择
雷军多次强调,小米汽车的核心是 “软件定义汽车”,通过 HyperOS 系统、AIoT 生态和全栈自研技术(如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重构用户体验。这种战略与传统燃油车的机械属性存在本质冲突,小米若涉足汽油车,将面临技术路线、供应链和品牌定位的全面割裂。
三、技术合作与产业链布局:纯电领域深度绑定
- 核心合作伙伴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聚焦新能源关键技术:
- 电池: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
- 电机:汇川技术供应驱动电机,支持 1548 马力的三电机布局。
- 智能驾驶:与 Mobileye、地平线等合作,开发端到端智驾系统。
这些合作均与燃油车无关,且小米已投资多家电池、芯片企业,进一步强化电动化布局。
- 与传统车企的合作方向
网传小米曾与一汽奔腾、长安汽车等传统车企接触,但合作内容集中在新能源车型(如增程式混动)或智能化改造,而非燃油车。例如,小米与哪吒汽车合作开发智能电动车,与蔚来、小鹏共享充电网络,均未涉及燃油车领域。
四、市场策略与用户需求:下沉市场争夺燃油车份额
- 价格穿透策略
小米 SU7 标准版以 21.59 万元定价,直接冲击三四线城市燃油车市场。通过 “15 分钟服务圈” 和门店扩张(2025 年 5 月新增 29 家门店,覆盖 74 城),小米正以高性价比电动车抢夺传统燃油车用户。这种策略与推出汽油车的逻辑相悖 —— 若同时销售燃油车,将导致内部竞争和资源分散。
- 用户画像与品牌认知
小米汽车的目标用户以科技爱好者、年轻家庭为主,注重智能化体验和生态联动(如车机与手机、智能家居的互联)。这类用户对燃油车的需求极低,小米若推出汽油车,可能损害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专业形象。
结论:2025 年小米无汽油车计划
综合产品布局、行业趋势、政策导向及技术合作等多维度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不会推出汽油车,而是专注于纯电动车市场的扩张与技术迭代。其战略路径可概括为:
- 产品矩阵:以 SU7 为旗舰,YU7 为增长点,覆盖 20 万 - 80 万元价格区间,形成 “轿车 + SUV” 组合。
- 技术突破:推进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预研技术,强化性能与智能化优势。
- 市场渗透:通过下沉市场渠道扩张和价格策略,加速替代燃油车份额。
- 生态协同:依托 HyperOS 系统和 AIoT 生态,打造 “移动智能空间”,提升用户粘性。
未来,若小米调整战略,可能通过收购或合作进入燃油车领域,但短期内这一可能性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