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小米车系统在技术迭代与行业规范的双重驱动下,展现出显著的进化特征。以下从技术升级、生态整合、安全策略及市场反馈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升级: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合规化转型
- 命名体系调整
小米于 2025 年 5 月正式将旗下智驾系统更名为「辅助驾驶」,例如原「小米智驾 Pro」调整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高配车型的「小米智驾 Max」升级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举措响应了工信部对智能驾驶术语标准化的要求,明确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避免用户对系统能力的过度依赖。
- 功能边界强化
尽管命名调整,技术内核保持不变。例如,高配车型仍搭载激光雷达,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辅助(如 ETC 通行、窄路 / 环岛行驶、自动泊车),而标准版则通过算法优化弥补硬件差异。此外,小米同步加强用户教育,推出「辅助驾驶终身免费使用权」,并通过模拟场景教学强化「人机共驾」理念。
- 性能与安全的平衡
在旗舰车型 SU7 Ultra 的 1.7.0 版本更新中,新增「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要求车主在官方指定赛道达到系统设定的圈速标准,才能解锁 1548PS 的最大马力。此举旨在确保赛道新手的安全,避免高性能车辆在公共道路滥用风险。
二、生态整合:「人车家全生态」的深度落地
- 跨设备互联
小米澎湃 OS(HyperOS)作为底层架构,实现了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无缝联动。例如,用户上车后可自动同步手机导航,下车时空调自动关闭,扫地机器人同步启动。这种场景化联动覆盖 27 项功能,如远程控制车辆启动、智能家居设备状态查询等。
- 跨品牌兼容性
小米 CarWith 2.0 支持超过 1400 种车型,覆盖 2600 万台车辆,兼容宝马、奔驰等国际品牌及零跑、吉利等国产品牌。通过蓝牙和 USB 接口,用户可连接苹果设备实现音乐播放、电话通话等基础功能,但不支持 iOS 应用安装。
- 硬件与软件协同
小米车机系统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配合 16GB 内存和 256GB 存储,启动时间仅需 1.49 秒,整包升级耗时 30 分钟。系统支持五屏联动(仪表盘、中控屏、副驾屏、HUD 及后排娱乐屏),并通过 AI 算法实现个性化服务推荐。
三、安全策略:从技术冗余到用户教育
- 硬件冗余与算法优化
小米自动驾驶系统采用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激光雷达 + 高清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结合端到端深度学习模型,在复杂城市道路环境中的识别准确率达 98.5%,响应时间低于 300 毫秒。固态电池技术将能量密度提升至 300Wh/kg,配合自研 BMS 系统,有效延长电池寿命。
- OTA 更新机制
系统支持车机端和 APP 端两种更新方式。用户可通过「设置 > 系统 > 系统版本」手动检查更新,或在小米汽车 APP 中接收推送。例如,2025 年 5 月的更新新增「直线竞速等待功能」,要求 P 挡状态下等待 60 秒才能开启弹射起步,避免误操作风险。
- 争议与应对
尽管技术持续升级,小米也面临用户信任挑战。例如,2025 年 3 月因「限速补丁」引发车主抗议,最终撤回升级并承诺重新评估安全与性能的平衡。这一事件暴露了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决策与用户主权的冲突,促使小米加强 OTA 透明度与用户沟通。
四、市场竞争:差异化路径与挑战
- 与华为、理想的对比
- 华为鸿蒙车机:基于微内核架构,在高安全场景(如动力控制)表现更优,且支持分布式通信,但生态整合依赖华为设备。
- 理想星环 OS:通过软硬解耦降低 BOM 成本,适配国产芯片(如 RISC-V),但在跨设备互联上弱于小米。
- 小米澎湃 OS:依托手机用户基数实现快速互联,但在车规级芯片自研和高安全认证上仍需突破。
- 用户反馈与销量
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 28,000 台,SU7 Ultra 以「地表最快量产电车」定位吸引性能爱好者,但部分用户对售后服务网络不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和品控问题(如激光雷达故障)提出质疑。
五、未来展望:从生态整合到技术突破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投入 35 亿元研发预算,重点提升端到端辅助驾驶能力,并探索车路协同与 AI 大模型的结合。同时,雷军提出的「2025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目标,需在传感器融合、仿真测试和法规适配等方面持续突破。
总体而言,2025 年的小米车系统以合规化为基础,通过生态整合构建差异化优势,同时在性能与安全、技术与用户主权之间寻找平衡。其发展路径既体现了互联网企业的敏捷性,也面临智能汽车行业的固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