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及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呈现多元化布局,既有早期合作伙伴的延续,也有新代工方的引入,同时自建工厂的产能逐步释放。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代工合作伙伴
1.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
- 合作背景:作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代工方,北汽越野在 2023 年 11 月的工信部公告中被明确列为生产企业。小米 SU7 的生产地址位于北京亦庄的自建工厂,但借用了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
- 合作范围:主要负责小米 SU7 系列(包括 SU7、SU7 Pro、SU7 Max 等)的生产,采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两种技术路线,分别由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提供电池。
- 产能贡献:2024 年小米 SU7 交付量超过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北汽越野的代工产能仍是重要支撑。
2. 武汉东风汽车
- 合作背景:2024 年 12 月起,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 SUV(增程式动力)被曝光可能由武汉东风代工,或通过收购改造东风现有工厂实现。
- 合作细节:小米与东风集团于 2025 年 3 月签署战略协议,东风武汉云峰工厂可能承接 “昆仑” SUV 的制造,预计起售价 15 万元左右,主打性价比市场。
- 战略意义:小米在武汉已有多个投资项目(如武汉总部、科技园),与东风合作可缓解产能压力,同时借助东风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经验。
二、自建工厂的产能释放
1. 北京亦庄工厂
- 产能规划: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已投产,每小时生产 40 台整车,极限产能达 24 万辆 / 年。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开工,2025 年三季度投产,总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目标支撑 35 万辆 / 年的交付需求。
- 生产模式:小米 SU7 的生产虽借用北汽越野资质,但实际在自建工厂完成,实现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核心工艺的 100% 自动化。
2. 武汉工厂
- 潜在布局:小米在武汉投资建设空调工厂,并计划扩展汽车产能。若 “昆仑” SUV 由东风代工,可能涉及武汉工厂的改造或新建产线。
三、代工模式的战略考量
1. 产能与成本平衡
- 代工优势:北汽越野和东风作为传统车企,具备成熟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资源,可快速满足小米汽车的规模化需求。例如,北汽越野的工厂紧邻小米自建基地,便于协同管理。
- 自建工厂的长期价值:小米通过自建工厂掌握核心制造能力,避免过度依赖代工导致的技术泄露风险,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如电池自产)。
2. 政策与资质支持
- 资质获取:小米早期通过北汽越野代工解决生产资质问题,2024 年获得独立资质后,代工更多是补充产能而非必需。
- 政策合规:工信部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宣传规范趋严,小米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代工合作有助于分担合规风险。
四、潜在合作方与行业趋势
1. 富士康与长城汽车
- 富士康:曾传闻与小米合作代工,但目前无官方确认。富士康在电子制造领域的经验可能被用于智能化组件生产。
- 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为小米提供电池,未来可能在整车代工领域深化合作,但尚未有明确动态。
2. 行业代工模式的常态化
- 轻资产趋势:科技公司造车普遍采用代工模式(如蔚来与江淮、小鹏与海马),小米的 “代工 + 自建” 组合符合行业惯例。
- 代工风险:过度依赖代工可能导致品牌独立性受损,小米通过自建工厂和核心技术自研(如电驱、电池)规避这一风险。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呈现 “北汽越野为主、东风为辅、自建工厂支撑” 的格局:
- 北汽越野:延续 SU7 系列的代工,保障主力车型的产能。
- 东风汽车:新增 “昆仑” SUV 的代工,拓展增程式市场。
- 自建工厂:北京亦庄二期工厂投产,逐步提升自主生产比例。
未来,随着自建产能的提升和新车型的推出,小米可能进一步减少对代工的依赖,但短期内代工仍是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