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研发中心布局呈现全球化与本地化结合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城市:
一、国内核心研发基地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部)
- 位置: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 21 号院
- 职能:作为小米汽车的总部所在地,这里不仅是整车生产基地(超级工厂一期、二期),还包含研发试验基地、测试跑道及智能化研发中心。其核心研发方向包括智能驾驶、电池技术、整车集成等关键领域,2024 年交付的小米 SU7 及 2025 年上市的 YU7 均在此完成核心技术研发。
- 战略意义:依托北京的政策支持和产业链资源,北京研发中心承担着小米汽车技术研发的 “大脑” 角色,同时也是与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核心供应商合作的枢纽。
- 上海研发中心
- 位置:上海浦东
- 职能:聚焦智能座舱、车联网及软件生态开发。2024 年底,上海研发中心仍在扩招,主要负责小米汽车的用户交互系统、AI 算法及车机互联技术的迭代,例如将澎湃 OS 与米家生态深度整合。
- 动态:2025 年计划进一步扩大团队,与高校合作开展自动驾驶算法研究,强化小米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
- 南京建邺区(华东总部)
- 位置:南京建邺高新区
- 职能:2025 年 5 月正式启用的小米华东总部,虽以手机和互联网业务为主,但也涉及汽车相关的软件测试和人才培养。例如,与南航、南理工等高校合作定向培养智能汽车工程师,并计划设立汽车软件研发分支。
- 规模:预计三年内达到 5000 人规模,未来可能进一步拓展汽车研发职能。
- 武汉(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
- 位置:武汉华星光电附近
- 职能:通过与武汉华星光电成立 “新型显示技术联合实验室”,专注于车载显示技术研发,如小米 SU7 Ultra 的生态屏即在此诞生。此外,武汉研发中心还参与电池热管理、轻量化材料等领域的研究。
二、海外研发中心
- 德国慕尼黑(欧洲研发中心)
- 位置:慕尼黑(宝马总部附近)
- 职能:
- 高性能调校:核心团队由前宝马、法拉利专家组成,专注于小米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的赛道性能优化,目标是突破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的赛道记录。
- 欧洲市场适配:针对欧洲用户需求开发本地化功能,如底盘调校、续航优化,并筹备 SU7 系列在德国、西班牙等地的销售。
- 战略意义:慕尼黑研发中心不仅是技术 “桥头堡”,更是小米汽车进军欧洲高端市场的前哨站,通过吸纳欧洲百年汽车工业经验,提升品牌在全球性能车领域的话语权。
- 美国硅谷(AI 与自动驾驶实验室)
- 位置:加州硅谷
- 职能:虽未在搜索结果中直接提及,但根据小米 2025 年研发投入计划(300 亿元中 25% 用于 AI),推测其可能在硅谷设立实验室,专注于自动驾驶算法、大模型训练等前沿技术。
三、研发体系特点
- 全球化分工:
- 北京、上海、南京负责基础研发与国内市场适配;
- 慕尼黑聚焦高性能与欧洲市场;
- 武汉、硅谷则补充显示技术与 AI 能力。
- 人才战略:
- 慕尼黑研发中心吸纳了前宝马、法拉利等企业的技术精英,如 Rudolf Dittrich(前宝马限量车型部门总经理)、Ricard Aiguabella Macau(前法拉利 F1 空气动力学专家);
- 国内研发中心与高校合作(如西安航空学院、南航),通过 “未来星计划” 培养本土人才。
- 技术布局:
- 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达 300 亿元,重点投向 AI 大模型、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目标是实现 30%-35% 的零部件自制率,降低成本并提升竞争力。
四、未来动向
- 欧洲设计中心:计划在慕尼黑孵化独立设计中心,挖掘欧洲设计人才,强化产品差异化。
- 产能与研发协同:随着北京二期工厂(2025 年完建)和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的投产,研发与生产的联动将进一步加强。
综上,小米汽车的研发中心布局已形成 “国内核心 + 海外突破” 的双轮驱动模式,既依托本土资源快速迭代,又通过欧洲研发中心吸纳顶尖技术,为其全球化战略奠定基础。